24春法本补修课《法学基础知识#》期末试题(试卷号5958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法律意识中的最高层次是(? ? ??)。 A.法律思想体系 B.法律知识?? C.法律观点? ? ? D.法律心理 2.最早依法
24春法本补修课《法学基础知识#》期末试题(试卷号5958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法律意识中的最高层次是(? ? ??)。
A.法律思想体系
B.法律知识??
C.法律观点? ? ?
D.法律心理
2.最早依法建立和维护人民主权和基本人权制度的法律是(? ? ??)。
A.资本主义法
B.奴隶制法? ?
C.封建制法??
D.社会主义法
3.亚里士多德曾对正义作了一个著名的区分。他将正义区分为(? ? ? ?)。
A.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 ??
B.程序正义与自然正义
C.自然正义与社会主义??
D.制度正义与个人正义
4.法的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
A.法的实现
B.法的创制??
C.?法学研究
D.?法律现实
5.法反映的是(? ? ? ?)意志。
A.统治阶级意志
B.??团体
C.人民??????? ??
D.?社会团体
6.下列有关判例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
A.判例法奉行 “遵循先例”原则
B.判例法就是法院所做的法律解释
C.在大陆法系,判例法是一种基本的法律渊源
D.我国最高法院通过案例指导引进了判例法制度
7.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条件? ?
B.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性质和内容? ?
C.发扬民主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法制的正当性基础
D.发扬民主能够使国家权力的受到更有力的监督和约束
8.( ? ?)等法律现象,是法律现实的构成因素,是法学的研究对象。
A.法律意识
B.法律规范? ??
C.?法律关系? ?
D.法律行为
9.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 ? ?)。
A.公民? ? ? ?
B.企业事业单位
C.国家机关? ?
D.国家
10.社会监督的形式主要有(? ? ???)。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 ?
B.人民政协的监督
C.新闻舆论的监督? ? ??
D.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11.法与政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
A.反映的内容不同? ?
B.在上层建筑中的地位不同
C.形式不同? ??
D.?调控的功能不同
12.关于法与国家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是社会的上层建筑部分? ?
B.二者都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产物
C.二者都是根源于相同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D.二者都是维护统治秩序和实现社会利益的工具
13.下列行为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是(? ? ??)。
A.抚养子女
B.司法审判
C.滥用权利
D.交通违章
14.司法审判中,当处于同一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某问题上有不同规定时,法官可以依据的原则是( ? ???)。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
B.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C.新法优于旧法? ??
D.法可以适当地溯及既往
15.法律调整的基本要素是( ? ??)。
A.法律规范? ??
B.法律关系
C.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
D.法的适用
16.法具有(? ? ? ??)。
A.规范性? ?
B.阶级意志性
C.国家强制性??
D.?物质制约性
17.构成法律关系主体必要条件的是( ? ? ?)。
A.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B.权利和义务
C.法人和自然人? ? ?
D.物和行为
18.我国《刑法》第358条规定“组织他人卖淫的或强迫他人卖淫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某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涉嫌组织同性恋卖淫案时,将法律规定的“他人”理解为既指女性,也包括男性。这一解释属于(? ? ?)。
A.字面解释??
B.扩大解释
C.限制解释
D.自由解释
19.马克思曾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这段话中所体现的法律原理是(? ??)。
A.法律事由一定的社会物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B.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才强调法律以社会为基础
C.法律在本质上是以社会共同体意志的体现? ?
D.法在本质上体现着社会的共同利益
20.法律调整是一种(? ? ? ?)。
A.??规范性调整
B.??个别性调整??
C.?习惯? ? ? ??
D.?具体性调整
21.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已经建立的法律关系、法律秩序使之不受侵犯或恢复、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职能,叫做(? ? ?)。
A.法的保护性职能? ?
B.?法的调整性职能
C.法的统治阶级职能??
D.?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22.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 ? ? ?)。
A.?国家的形成??
B.?商品的交换
C.阶级的出现??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23.不应当将法的体系与立法体系相混同。法的体系指的是历史地形成的法的内部结构,?? 而立法体系则是指法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系统。二者是( ? ???)。
A.内容与形式关系
B.?立法与司法的关系? ??
C.种属关系? ? ??
D.?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4.法的实施有( ? ? ? )保证。
A.?国家强制力??
B.法律传统
C.社会舆论? ? ? ??
D.习惯力量对比
25.某市《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餐饮业经营者不得以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以及产品的名称、别称、图案制作招牌、菜谱招徕、诱导顾客。”这一规范属于(? ? ??)。
A.确定的规范? ?
B.授权性规范
C.任意性规范? ?
D.逻辑性规范
26.在我国的立法体制下,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是( ? ??)。
A.本行政区内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B.本行政区内各级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
C.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
D.私人财产征收制度
27.我国立法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
A.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预见相结合??
B.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8.区分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标准是,看一定的后果(?? ? )。
A.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
B.是否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是否产生或变更法律关系?
D.是否有法律意义
29.违法的最本质特征是(? ? ? ?)。
A.社会危害性??
B.过错性? ??
C.违法性??
D.应受法律惩罚性
30.法的第三层本质是(? ? ? ?)。
A.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 ?
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一和整体的? ?
D.?法的内容就是确定权利和义务
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正式法律的渊源的是(? ? ??)。
A.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案例
B.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经济特区的地方规章? ?
D.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普通法
32.大陆法系是以( ? ? ?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法国民法典? ??
B.?英国法
C.美国法? ?
D.?罗马法
33.“凡法律所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适用于(? ? ? ?)的法律调整。
A.一般允许型??
B.一般禁止型
C.一般积极型
D.一般具体型
34.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 ? ? ?)。
A.学理解释
B.立法解释
C.司法解释? ?
D.行政解释
35.国家监督,即国家机关进行的法律监督,是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的核心部分( ? ? ?)。
A.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 ?
B.?其中包括新闻舆论的监督??
C.?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D.??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
36.法律文化的载体是(? ? ? ?)。
A.法律现实? ?
B.法律条文
C.法律技术??
D.法律传统
37.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 ? ? ? ?)意志。
A.?共同
B.社会
C.??集体? ??
D.个别
38.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点,表现在( ? ???)。
A.指导思想相同? ?
B.规范的内容相同
C.要求相同? ? ?
D.调整的范围相同
39.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
A.该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制事业的理论指引
B.该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的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
C.该理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D.该理念是中国的独创之举,与西方的政治法律治理的经验无关
40.在我国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只能是(? ? ? ? ?)。
A.?国务院? ? ?
B.?国务院各部委
C.省级人民政府??
D.省级人大及常委会
41.下列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发展特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政策依然是主要的社会调解方式??
B.?法制发展呈现渐进性
C.法制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D.法制改革以立法为龙头
42.通过对法律文本中的文字涵义和语法的分析来确定和阐明法律的意思,这种解释方法被称为( ??)。
A.文义解释
B.字面解释
C.正式解释
D.法律解释
43.国务院对其制定的行政法规所进行的解释是(? ? ? ??)。
A.?立法解释??
B.学理解释
C.限制解释? ?
D.?司法解释
44.保证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方法是( ? ??)。
A.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 ? ?
B.?单纯的说服教育
C.必要的强制??
D.单纯的强制惩罚
45.社会主义法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
B.?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C.消灭私有制? ?
D.消灭剥削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