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陇西县巩昌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作者:佚名 字体:[增加 减小]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1-09-28 09:35

浅谈陇西县巩昌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摘要: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为例,确定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条件,对孕灾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浅谈陇西县巩昌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摘要: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为例,确定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条件,对孕灾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针对陇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地质灾害的分析结论。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发育特征

一、地质灾害类型
工作区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暴雨多发的降水特征决定了其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据本次调查,工作区地质灾害发育主要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及泥石流三种类型,区内崩塌不发育。工作区共发育地质灾害88处,灾害发育数量上以不稳定斜坡为主,现存不稳定斜坡61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9.3%;其次为泥石流,发育21条,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3.9%;最后为滑坡,发育6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8%。

二、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
(一)不稳定斜坡
1.不稳定斜坡分布及规模
工作区山地较多,修路、削坡建房、开挖坡脚、平整土地等破坏自然斜坡现象较为普遍,致使人工斜坡发育,稳定性为差或较差。本次调查确定不稳定斜坡61处,按构成斜坡物质组成可分为土质和岩质不稳定斜坡,其中土质不稳定斜坡57处,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93.4%;岩质不稳定斜坡4处,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6.4%。
(1)土质不稳定斜坡。广泛分布于工作区南北两侧黄土丘陵区,零星分布于渭河Ⅱ级阶级与Ⅲ级阶地过渡地段,多为人工削坡修路或开挖坡脚建房形成,降雨、地震引发部分人工斜坡发生变形,形成不稳定斜坡。如南山寺不稳定斜坡、文峰供水站不稳定斜坡、西街砖厂不稳定斜坡、南山新村不稳定斜坡等。
(2)基岩斜坡。零星分布于工作区黄土覆盖较薄地段,主要为砖厂开挖取土形成高陡斜坡、修路切坡基岩出露形成岩质斜坡,受降水影响,个别岩质斜坡岩体结构改变,岩体变得破碎,节理裂隙增多,导致坡体局部变形发生小崩塌,工作区基岩斜坡规模均为小型。如东街砖厂不稳定斜坡、082县道内侧不稳定斜坡。
2.不稳定斜坡形成条件
工作区不稳定斜坡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这几个因素影响。
(1)构造、地震:工作区受陇西断层影响,使不稳定斜坡发育。陇西县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受漳县岷县“6.6”级地震影响,工作区不稳定斜坡增多,斜坡体岩土体结构变得松散,部分稳定性较差或差的斜坡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的滑塌。
(2)降雨:巩昌镇年降雨量381~440mm,多年(2000—2012年)平均降水量415.7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76.9mm(1973年8月20日),1h最大降水量为50.7mm(1966年6月26日19时),10min最大降水量为19.1mm(1991年6月8日19时39分),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为101.5mm(1973年8月20—26日),高强度的瞬时降雨为斜坡的失稳提供降水条件。特别是在雨季,连续降雨或暴雨,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不稳定斜坡发育的决定因素之一,一定的高差与坡度是斜坡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工作区不稳定斜坡发育主要集中在斜坡高陡的黄土丘陵地带,同时地形地貌特征决定斜坡的大小。
(4)地层岩性:组成工作区不稳定斜坡地层岩性主要为新近系泥岩砂岩及泥岩砂岩互层及第四系黄土、粉土、粉质黏土、残坡积层。黄土的大空隙、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软化的特性为不稳定斜坡的形成提供条件。
(5)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工作区不稳定斜坡主要位于修路切坡、开挖坡脚处。人类工程活动对原始坡体的改造,形成了高陡斜坡,使原始坡体形态改变,植被遭到破坏,斜坡自身稳定性降低。遇不利工况时易发生滑坡崩塌灾害。
(二)滑坡
1.滑坡分布类型及规模
工作区共发育6处滑坡,分别为物资储备局257处住宅小区滑坡、西街建材厂滑坡、贾家门东侧400m处滑坡、何家独庄滑坡、河蒲村西北村1000m滑坡及火焰山。其中火焰山滑坡、河蒲村西北侧1000m滑坡主滑方向为渭河河谷,现状条件下无威胁对象,仅堵塞河道。
工作区滑坡主要分布于渭河北岸,两处岩质滑坡,四处土质黄土。土质滑坡细分为黄土层内滑坡、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及坡积层滑坡,其中河蒲村西北侧1000m处滑坡和何家独庄滑坡为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物资储备局257处住宅小区滑坡为残坡积层滑坡,西街砖厂滑坡为黄土层内滑坡。黄土滑坡和泥岩滑坡控滑面为岩土体自身的节理裂隙,降水沿岩土体节理裂隙入渗,形成贯通裂隙、裂缝产生滑动;接触面滑坡由于上层岩土体与下伏基岩形成相对隔水层,降水入渗沿接触面流出形成滑动面,控滑面为岩性分界面。
2.滑坡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滑坡形成主要是组成斜坡体的岩土体、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基本条件和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外部影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1)构造、地震:工作区构造较为发育,主要受陇西断层影响,断层致使区内发育多处老滑坡。调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受“7·22”岷县漳县地震影响,区内不稳定斜坡开始向滑坡演化,滑坡数量增多。
(2)降雨:工作区年降雨量381~440mm,多年(2000—2012年)平均降水量415.7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76.9mm(1973年8月20日),1h最大降水量为50.7mm(1966年6月26日19时),10min最大降水量为19.1mm(1991年6月8日19时39分),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为101.5mm(1973年8月20—26日),高强度的瞬时降雨为斜坡的失稳提供降水条件。特别是在雨季,连续降雨或暴雨,易引发滑坡灾害。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影响滑坡发育的决定因素之一,适宜的坡度和一定的高差是滑坡产生的基本地形条件。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工程建设修筑时形成的高陡边坡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工作区地处河谷区,沟谷天然斜坡多在15°~50°之间。坡脚经人为不规范改造及河流侧蚀后,具备下陡中缓上陡等有利于滑坡发生的地形地貌条件。
(4)地层岩性: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工作区被大面积的第四系黄土覆盖,下伏泥岩、砂岩和泥岩砂岩互层的软质岩石,基岩的弱透水性或不透水性,是滑坡发育的温床;另外黄土自身具有垂直节理发育、大孔隙的特点,表层水分可垂直下渗,形成落水洞贯通裂缝等变形特征,日积月累在黄土层内或接触带隔水层处产生易滑面。该区基岩主要为泥岩、砂岩及泥岩砂岩互层,属于层状软弱岩组,强风化、降雨作用下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原始斜坡沿节理面形成滑动面,形成基岩滑坡。
(5)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随着陇西县城向山前扩建和道路的修筑,自然地貌特别是山前斜坡被人为扰动较为严重。工作区发育的不稳定斜坡,多为人为切坡建房、修路等人类活动所致,逐步形成下陡中缓上陡的地形,减弱坡体前缘段潜在的抗滑力,破坏坡体原有的平衡结构,有利于滑坡发育,为滑坡多发提供有利外部条件。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区内较为发育且危害最严重的灾害类型。工作区南北两山共发育泥石流沟21条,集中分布于渭河河谷两岸,主要对沟口道路、村庄、工厂、政府部门等造成危害。其暴发频率为1次/3—5年,个别沟谷十几年一次。区内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主要是耕地水土流失等坡面侵蚀堆积物;其次为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积物;另外修路弃渣弃土、人类毁林耕种、沟道的乱挖乱占等也是重要的物质来源之一。沟谷植被不发育,在10%~30%之间,主沟沟型基本稳定,无堵塞迹象,沟口无明显的新堆积扇发育。按不同依据对工作区泥石流进行分类。
1.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分类
泥石流按照物质组成分为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区内发育的均属泥石流,集中分布于渭河河谷两岸,以大、中型规模为主。
2.按泥石流流域特征分类
根据泥石流沟流域形态及其形成和发育特征,泥石流又可分为沟谷型和坡面型泥石流。工作区发育沟谷型泥石流16条,坡面型泥石流5条。
(1)沟谷型泥石流:工作区发育的沟谷型泥石流主要分布于渭河两岸,泥石流形态较完整,流域面积多在5~100km2,沟谷发展阶段多处于衰退—停歇期,流域平面形态多呈“葫芦形”“瓢形”及“柳叶形”等,沟谷横剖面呈“U”型,冲蚀和淤积基本保持平衡。沟床纵比降相对较大,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划分较明显。泥石流发生具有突发性强、流速快、规模大及成灾严重等特点。
(2)坡面型泥石流:工作区坡面型泥石流沟零星分布于渭河两岸岸坡地带,泥石流流域面积一般小于1.0km2,沟谷按发展阶段而言多处于幼年期,流域平面形态呈半圆或扇状、条带状,空间形态似漏斗型,沟坡坡度及沟床纵比降大,形成区和堆积区直接相连,缺少明显的流通区,泥石流汇流迅速,但冲出量一般较小,整体危害不大。
3.按泥石流流体性质分类
按泥石流的流体性质划分,工作区的泥石流均为稀性泥石流,分布于渭河一级支沟内,重度13~17kN/m3,固体物质含量10%~40%。运动中水与泥沙组成的浆体速度远大于石块运动速度,多为连续流,流动中不易形成堵塞和阵流,无明显的“龙头”。

三、结论
该区地质灾害发育在数量上以不稳定斜坡为主,现存不稳定斜坡总计9处,占地质灾害及隐患点总数的75%;其次为滑坡,总共有2处,占16.67%;崩塌1处,占8.33%,不稳定斜坡绝大部分为滑坡隐患点。



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DD2019-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2]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协会.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规范(试用):T/CAGHP017—201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0261—201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4]王菀.分析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化工贸易,2015,7(23):209.
Tag:  

作业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论文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合作加盟: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30-24:00(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