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业一 一、判断(共计30分,每题2.5分) 1、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A. 正确 B. 错误 2、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 A. 正确 B. 错误 3、人生价值
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业一
一、判断(共计30分,每题2.5分)
1、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A. 正确
B. 错误
2、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
A. 正确
B. 错误
3、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 )
A. 正确
B. 错误
4、高层次的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高层次的信念。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 )
A. 正确
B. 错误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
A. 正确
B. 错误
6、信念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信仰,可以说,凡是信念,都是信仰。( )
A. 正确
B. 错误
7、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
A. 正确
B. 错误
8、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
A. 正确
B. 错误
9、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 )猫
A. 正确
B. 错误
10、我们要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人生观。( )
A. 正确
B. 错误
11、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
A. 正确
B. 错误
12、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A. 正确
B. 错误
二、单选(共计70分,每题2.5分)
13、整个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境遇中发展前行的,人生境遇是指 ( )
A.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自然环境
B.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环境
C.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文化环境
D.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
14、追求理想的道理不是笔直的,而是弯的,就像盘山公路,正是在转弯中才不断地接近目标。这说明理想的实现具有 ( )
A.
长期性
B.
曲折性
C.
艰巨性
D.
实践性
15、法律解释可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下列法律解释中属于非正式解释的是 ( )
A.
中国法学会所作的解释
B.
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解释
C.
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所作的解释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解释
16、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 ( )
A.
社会公德
B.
职业道德
C.
家庭美德
D.
个人品德
17、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条件是 ( )
A.
尊法
B.
学法
C.
守法
D.
用法
18、当代大学生实现爱国之志,成长为真正爱国者的必由之路是 ( )
A.
培育强烈的爱国情感,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服务
B.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C.
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D.
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1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
A.
实现共产主义
B.
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C.
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D.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0、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称为 ( )
A.
民族精神
B.
时代精神
C.
爱国主义精神
D.
改革创新精神
21、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 ( )
A.
制定
B.
实施
C.
监督
D.
保障
22、.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可以分为不同的领域,理想信念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其中,人们在做人方面的向往和追求是 ( )
A.
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
B.
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
C.
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D.
生活领域的思想信念
2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 ( )
A.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B.
个人不是构成社会的前提,社会也不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
个人应该排斥社会,才能获得自由
D.
个人与社会是一回事,是等同的
24、法律的权威源自 ( )
A.
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B.
统治阶级的强制力
C.
法律的公平正义
D.
道德观念的影响
25、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句话说明 ( )
A.
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畴极为有限
B.
道德因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
C.
有什么样的道德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
D.
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并不必然引起道德的发展变化
26、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是 ( )
A.
辛亥革命
B.
七七事变
C.
九一八事变
D.
五四运动
27、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 ( )
A.
平等
B.
公正
C.
公平
D.
公开
28、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
A.
信念是在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生活经验
B.
信念仅仅是深藏于人内心的东西
C.
信念是一个人感情上得到强烈支持下形成的,与理智无关
D.
信念如果改变,理想便难以实现,但与人格可靠与否无关
29、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 ( )
A.
法律汇编
B.
法律编纂
C.
法律体系
D.
法律渊源
30、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统一体现在 ( )
A.
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
B.
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
C.
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
D.
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在将来又会变成新的现实
31、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 ( )
A.
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
B.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C.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D.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32、公安机关、监察机关、人民检察院为证实犯罪行为人而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强制性措施是指 ( )
A.
立案
B.
审判
C.
公诉
D.
侦查
33、治国理政的重要补充是 ( )
A.
公德
B.
职业道德
C.
德治
D.
人治
34、实践证明: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 ( )
A.
共产党的领导
B.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D.
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5、培养法治思维的首要前提是 ( )
A.
尊法
B.
学法
C.
守法
D.
用法
36、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 ( )
A.
“什么时候为人服务”的问题
B.
“要不要为人服务”的问题
C.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D.
“如何为人服务”的问题
37、人生观的核心是 ( )
A.
人生目的
B.
人生价值
C.
人生态度
D.
人生理想
3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在 ( )
A.
基层
B.
领导层
C.
律师
D.
人大代表
39、正确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需要用 ( )
A.
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
B.
愤世嫉俗的人生态度
C.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D.
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
40、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 ( )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
社会主义荣辱观
C.
时代精神
D.
民族精神
一、判断(共计30分,每题2.5分)
1、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A. 正确
B. 错误
2、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
A. 正确
B. 错误
3、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 )
A. 正确
B. 错误
4、高层次的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高层次的信念。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 )
A. 正确
B. 错误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
A. 正确
B. 错误
6、信念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信仰,可以说,凡是信念,都是信仰。( )
A. 正确
B. 错误
7、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
A. 正确
B. 错误
8、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
A. 正确
B. 错误
9、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 )猫
A. 正确
B. 错误
10、我们要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人生观。( )
A. 正确
B. 错误
11、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
A. 正确
B. 错误
12、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A. 正确
B. 错误
二、单选(共计70分,每题2.5分)
13、整个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境遇中发展前行的,人生境遇是指 ( )
A.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自然环境
B.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环境
C.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文化环境
D.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
14、追求理想的道理不是笔直的,而是弯的,就像盘山公路,正是在转弯中才不断地接近目标。这说明理想的实现具有 ( )
A.
长期性
B.
曲折性
C.
艰巨性
D.
实践性
15、法律解释可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下列法律解释中属于非正式解释的是 ( )
A.
中国法学会所作的解释
B.
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解释
C.
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所作的解释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解释
16、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 ( )
A.
社会公德
B.
职业道德
C.
家庭美德
D.
个人品德
17、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条件是 ( )
A.
尊法
B.
学法
C.
守法
D.
用法
18、当代大学生实现爱国之志,成长为真正爱国者的必由之路是 ( )
A.
培育强烈的爱国情感,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服务
B.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C.
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D.
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1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
A.
实现共产主义
B.
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C.
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D.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0、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称为 ( )
A.
民族精神
B.
时代精神
C.
爱国主义精神
D.
改革创新精神
21、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 ( )
A.
制定
B.
实施
C.
监督
D.
保障
22、.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可以分为不同的领域,理想信念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其中,人们在做人方面的向往和追求是 ( )
A.
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
B.
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
C.
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D.
生活领域的思想信念
2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 ( )
A.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B.
个人不是构成社会的前提,社会也不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
个人应该排斥社会,才能获得自由
D.
个人与社会是一回事,是等同的
24、法律的权威源自 ( )
A.
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B.
统治阶级的强制力
C.
法律的公平正义
D.
道德观念的影响
25、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句话说明 ( )
A.
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畴极为有限
B.
道德因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
C.
有什么样的道德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
D.
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并不必然引起道德的发展变化
26、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是 ( )
A.
辛亥革命
B.
七七事变
C.
九一八事变
D.
五四运动
27、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 ( )
A.
平等
B.
公正
C.
公平
D.
公开
28、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
A.
信念是在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生活经验
B.
信念仅仅是深藏于人内心的东西
C.
信念是一个人感情上得到强烈支持下形成的,与理智无关
D.
信念如果改变,理想便难以实现,但与人格可靠与否无关
29、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 ( )
A.
法律汇编
B.
法律编纂
C.
法律体系
D.
法律渊源
30、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统一体现在 ( )
A.
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
B.
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
C.
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
D.
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在将来又会变成新的现实
31、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 ( )
A.
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
B.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C.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D.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32、公安机关、监察机关、人民检察院为证实犯罪行为人而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强制性措施是指 ( )
A.
立案
B.
审判
C.
公诉
D.
侦查
33、治国理政的重要补充是 ( )
A.
公德
B.
职业道德
C.
德治
D.
人治
34、实践证明: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 ( )
A.
共产党的领导
B.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D.
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5、培养法治思维的首要前提是 ( )
A.
尊法
B.
学法
C.
守法
D.
用法
36、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 ( )
A.
“什么时候为人服务”的问题
B.
“要不要为人服务”的问题
C.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D.
“如何为人服务”的问题
37、人生观的核心是 ( )
A.
人生目的
B.
人生价值
C.
人生态度
D.
人生理想
3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在 ( )
A.
基层
B.
领导层
C.
律师
D.
人大代表
39、正确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需要用 ( )
A.
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
B.
愤世嫉俗的人生态度
C.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D.
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
40、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 ( )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
社会主义荣辱观
C.
时代精神
D.
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