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在线作业二-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主要表现在( )。
A.都坚持一样的政治立场
B.都坚持一样的基本原理
C.都坚持一样的思想方法
D.都坚持一样的前进方向
E.都有着一样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
A.统一
B.开放
C.竞争
D.垄断
E.有序
3.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得失“三个有利于”标准是____
A.是否以利于安定团结
B.是否以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国际地位提高
E.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A.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C.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E.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
A.坚持改革开放
B.马克思列宁主义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毛泽东思想
E.邓小平理论
6.邓小平理论是( )。
A.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C.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D.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E.邓小平独自创立的理论
7.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
A.产权明晰
B.权责明确
C.政企分开
D.决策民主
E.管理科学
8.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它们的____。
A.领导力量一样
B.阶级基础一样
C.实现形式一样
D.本质内容一样
E.承担的历史任务一样
9.邓小平理论是( )
A.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B.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D.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E.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10.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包括( )
A.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合理改革联合国机构
C.一手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手抓打击恐怖主义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的内容
E.反对贸易壁垒
二、 单选题 (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 )。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现共产主义
3.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
A.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
B.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C.自然条件差,资源相对短缺
D.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在( )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的党的十二大
C.1987年党的十三大
D.1992年的南方谈话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 )
A.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和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B.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和为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C.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D.为政治服务和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
6.( )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问题。
A.1980
B.1981
C.1982
D.1983
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 )。
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
B.科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D.科研、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8.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 )。
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B.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C.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
D.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9.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无产阶级掌握政权
C.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劳动存在着重大差别
10.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1.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 )
A.马克思主义
B.“三个有利于”
C.实践
D.生产力
12.党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13.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 )。
A.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B.有国家宏观调控的
C.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统一的
D.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结合在一起的
1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 )。
A.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5.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毛泽东
16.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 )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中国化”的命题。
A.《反对本本主义》
B.《论新阶段》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论联合政府》
17.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 )
A.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受教育程度限制的
B.文盲与受过教育的人不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C.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
D.文盲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18.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这是邓小平理论的( )。
A.初步形成时期
B.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时期
C.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时期
D.萌芽时期
19.香港、澳门、台湾成立特别行政区后享有高度自治权。其中可以保留军队的特别行政区是(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都可以
20.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是在党的(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时期
B.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时期
C.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时期
D.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时期
21.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依据是( )。
A.底子薄、生产力落后
B.人口多、耕地少
C.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资源相对不足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2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 )。
A.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务
D.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24.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 )。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加强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
25.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和最基本的动力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官僚资产阶级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关系,党的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 )
A.展开
B.重要内容
C.核心内容
D.重要补充
27.( )首次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28.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是( )
A.执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参政党
29.按劳分配是( )。
A.一切社会共有的分配规律
B.公有制社会的分配规律
C.商品经济社会的分配规律
D.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
30.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发展
B.改革
C.稳定
D.外交
31.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基础在教育,核心是( )。
A.人才
B.技术
C.政策
D.稳定
32.决定所有制结构的是( )。
A.上层建筑
B.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C.生产关系的性质
D.意识形态
33.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
A.改革与开放
B.民主与人权
C.战争与革命
D.和平与发展
3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
A.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B.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各级党委领导制
C.民主集中制
D.少数服从多数,多数照顾少数
35.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公有制经济
B.股份制经济
C.国有经济
D.集体经济
3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发展生产力
B.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37.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
A.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B.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
C.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D.是曾经正确现在变得不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
38.关于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有一著名论断,这就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
C.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要占有一席之地
D.中国的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
39.市场信号主要是指( )
A.竞争信号
B.价格信号
C.供给信号
D.需求信号
4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改变“两高、两低”的状况,“两高”是指高投入、高消耗,两低则是指( )
A.低效益、低支出
B.低储蓄、低膨胀
C.低工资、低物价
D.低效益、低产出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