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终考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我是谁从哪里来属于哲学中的哪类问题? A.美学问题 B.认识论问题 C.存在论问题 D.行为伦理问题 2.材料中对历史是解释还是复现的讨论,最能体现哪种历
期末终考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我是谁”“从哪里来”属于哲学中的哪类问题?
A.美学问题
B.认识论问题
C.存在论问题
D.行为伦理问题
2.材料中对历史“是解释还是复现”的讨论,最能体现哪种历史观?
A.历史解释主义与历史实证主义的对话
B.历史学对文学的借用
C.历史叙述的技术主义立场
D.历史教学的情境模拟
3.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中,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A.国家法律的权力来源
B.社会结构如何通过分工维系秩序
C.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
D.市场经济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4.材料中“人是否能决定人生意义”,涉及哲学中的:
A.美学与批评
B.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C.实用主义与虚无主义
D.本体论与价值论
5.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将抽象问题联系到自身生活,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了社会学的哪一教学策略或理念?
A.强调历史事件的可复制性
B.强调哲学思辨的封闭性
C.强调社会理论与生活世界的连接
D.强调社会行为的技术模拟
6.从文学角度看,学生诗歌中“我不再是别人眼中乖巧的我”体现的主题是:
A.英雄主义的塑造
B.自我意识的觉醒
C.自然美的颂扬
D.社会责任的呼唤
7.那幅“混乱色块+清晰眼睛”的绘画作品,在艺术学中可被视为:
A.写实主义风格
B.抽象表现主义手法
C.典型学院派技法
D.古典主义象征
8.学生微型剧中角色在表扬后积极改变,体现了以下哪种心理学现象?
A.负面强化
B.条件反射
C.皮格马利翁效应
D.观察学习
9.“艺术教育激发真实表达”这一评价从教育心理角度说明:
A.艺术不应进入中学课程
B.情感表达有助于学生心理成长
C.教师应限制学生表达负面情绪
D.教育主要目的在于知识传授
10.对于担忧“表达困惑是否过度”的讨论,从文学与心理学整合的视角更合适的理解是:
A.学校不应鼓励学生创作表达
B.学生的创作主要是一种夸张技巧
C.文学创作可作为情绪理解与自我建构的渠道
D.情绪困惑是无害的,因此无需引导
11.以下哪一项最能体现材料中的经济学思维?
A.成立应急管理小组应对突发情况
B.参照法律规范制定价格策略
C.调整供应链以平衡市场供需
D.每日召开视频会议提升沟通效率
12.材料中企业根据《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定价格策略,主要体现了法学中的哪项功能?
A.强化执法权力
B.调节社会关系
C.推动科技发展
D.限制市场自由
13.材料中企业通过每日视频会议协调资源,这属于管理学的哪项职能?
A.控制
B.组织
C.激励
D.计划
14.企业负责人提到“科学决策离不开供需理论”,其中“供需”关系主要关注:
A.政府与市场的角色转换
B.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管职责
C.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优配置
D.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15.材料中企业参考法律规定制定内部策略,这反映出法治思维对管理行为的哪一方面影响?
A.道德判断的替代
B.非正式制度的弱化
C.行为合法性与规范性的保障
D.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建构
16.关于语言学的研究特点,以下哪一项表述最准确?
A.强调语言优劣,以推广通用语言为目标
B.主要研究儿童语言能力的心理形成过程
C.关注语言结构、使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D.以制定国家语言政策为主要研究方向
17.材料中“全是鸟”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对比,主要体现了教育在语言发展中的哪种功能?
A.选择人才的功能
B.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
C.传递文化与提升审美的功能
D.加强科技传播的功能
18.材料中提到“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成长密切相关”,这一观点属于心理学的哪一分支的研究内容?
A.社会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临床心理学
19.下列哪项最能体现语言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视角?
A.比较各国语言使用的立法差异
B.用语言分析技术改进机器翻译系统
C.研究语言在不同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与表现
D.探讨大脑语言区域的神经活动
20.材料中提到“心理学使用实验法、观察法研究语言习得”,这体现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哪一基本特征?
A.实用性强,偏重个人经验
B.重视科学方法与数据支持
C.依赖个案访谈与艺术诠释
D.强调规范语言的社会作用
21.材料中对高楼产生的“环境遮光、社区疏离”等问题,体现的是哪一领域的视角?
A.法学
B.城市社会学
C.教育心理学
D.艺术史
22.经济学家关于“土地价值上升与资源浪费”的分析,最能体现以下哪一概念?
A.机会成本
B.价格机制
C.比较优势
D.消费者剩余
23.材料中的哲学批评涉及城市建设忽视人的尺度,这种观点最符合哪一哲学传统?
A.结构主义
B.逻辑实证主义
C.人本主义
D.机械决定论
24.如果某市决定通过立法规范高楼密度,这属于以下哪一领域的实践?
A.社会伦理
B.政治学
C.法学
D.教育管理
25.若在城市教育资源配置中出现“中心拥堵、边缘空心化”现象,教育管理者应关注的问题是:
A.教育资源的空间公平性
B.学生个人能力发展
C.教学方式多样化
D.课程内容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