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18秋在线作业3-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遏制计算机犯罪的首要一环是() A.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安全意识 B.加强人事制度管理,重视安全监察
犯罪学18秋在线作业3-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遏制计算机犯罪的首要一环是()
A.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安全意识
B.加强人事制度管理,重视安全监察工作
C.组建反计算机犯罪机构,加强执法力量建设
D.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构筑多边网络安全体系
2.()是预防犯罪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
A.统计调查
B.犯罪现状
C.犯罪预测
D.犯罪对策
3.犯罪现象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是()。
A.静态犯罪现象与动态犯罪现象
B.犯罪事实构成现象
C.个体犯罪现象与总体犯罪现象
D.法定犯罪现象
4.下列不属于财产犯罪的是()。
A.诈骗罪
B.侵占罪
C.盗窃罪
D.传播淫秽物品罪
5.“流动人口”的核心要素是()
A.流动性和活跃性
B.无序性和波动性
C.随机性和贪婪性
D.结伙性与黑恶化
6.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以科学方法进行犯罪预测的是比利时统计学家()。
A.阿道夫.凯特勒
B.荷莱
C.沃纳
D.布鲁斯
7.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8.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犯罪学脱胎于()。
A.刑法学
B.社会学
C.统计学
D.生物学
9.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年龄构成以哪个阶段最多()
A.18-25岁
B.25-30岁
C.26-35岁
D.16-25岁
10.()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A.向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
B.装备更趋现代化
C.反社会心理更加严重
D.数量上呈增长之势
11.中国内地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大多是由()犯罪演化而来的
A.下岗工人年
B.团伙年
C.农民年
D.流动人口
12.如何构建网络伦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
A.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安全意识
B.提高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监督水平
C.使网民了解什么行为是犯罪,什么行为是违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网络自律
D.健全和完善计算机安全与犯罪法律体系
13.4.犯罪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按照整体和部分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
A.综合预测、类型预测、单项预测
B.宏观预测、微观预测
C.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
D.整体预测、个体预测
14.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人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高的是()
A.小学文化
B.初中文化
C.高中文化
D.文盲
15.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对财产犯罪共有14个条款规定,涉及()个罪名。
A.12
B.13
C.14
D.15
16.不属于“无被害人”的犯罪的是()
A.卖淫嫖娼
B.聚众淫乱
C.通奸
D.强奸罪
17.不属于根据行为侵害法益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法定犯罪现象的是()。
A.侵害个人法益
B.侵害社会法益
C.侵害国家法益
D.侵犯组织法益
18.()是指性科学知识、性道德伦理和性法律观念的教育。
A.性解放
B.性自由
C.性本能
D.性教育
19.新中国成立后,犯罪案件发展、变化的历史现状,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
A.三个时期
B.四个时期
C.五个时期
D.六个时期
20.3.以下哪个罪名不是有组织犯罪()
A.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B.盗窃罪
C.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
D.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二、 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犯罪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A.龙勃罗梭
B.菲利
C.李斯特
D.加洛法洛
2.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A.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B.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行为,违反社会秩序
C.利用互联网进行诈骗
D.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有()。
A.实行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
B.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整治社会治安秩序
C.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D.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防患于未然
4.针对财产犯罪人的特点对其进行改造,要做到()。
A.加强道德教育
B.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C.加强劳动教育
D.加强管理和监督
5.建国初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犯罪主体基本上是以()为主。
A.青少年
B.旧社会遗留来的反动势力
C.突社会渣滓发性犯罪行为
D.女性
6.微观预测可以分为()。
A.初犯预测
B.累犯预测
C.假释预测
D.重新犯罪预测
7.以下属于计算机犯罪特点的是()
A.犯罪手段的智能性与专业性
B.犯罪形式的隐蔽性与复杂性
C.犯罪地域的模糊性与广泛性
D.犯罪主体的低龄化与内部化
8.完善性犯罪的刑事立法,要做到()
A.扩大性犯罪主体和被害人的范围
B.加强学校素质教育
C.扩展性侵害的内容和形式
D.“性贿赂”纳入贿赂犯罪的范围
9.计算机犯罪的原因()
A.计算机犯罪的低成本、高收益
B.网络道德的缺失和价值评定的混乱
C.国际社会的合作不力
D.计算机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
10.特殊主体财产犯罪的有()。
A.职务侵占罪
B.挪用资金罪
C.受贿罪
D.诈骗罪
三、 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全世界范围内的黑社会之所以能够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存在,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共同特点,就是黑白勾结,警匪一家
A.错误
B.正确
2.城市防控流动人口犯罪方面,也应当积极建立制度化和体系性的管理措施
A.错误
B.正确
3.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A.错误
B.正确
4.坚持预防的原则,就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特点,坚持治本、疏导、突出保护、积极预防的原则
A.错误
B.正确
5.犯罪的形式标准,严格地说,就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具体犯罪。
A.错误
B.正确
6.1983年3月,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严打”第二战役
A.错误
B.正确
7.研究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构成,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科学含义,探索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和基本规律,根本目的在于寻科学有效预防和抑制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法,最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氛围。
A.错误
B.正确
8.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把犯罪人区分为自然犯罪人和法定犯罪人。
A.错误
B.正确
9.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这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共同负责加以解决。
A.错误
B.正确
10.在年龄方面,26-35岁的青年人是被暴力犯罪加害的重点群体,以此群体为界点,随着被害人年龄的降低或增高,其为暴力犯罪加害的可能性也开始分别减小。
A.错误
B.正确
1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犯罪的心理现象、原因、对策进行研究而形成的犯罪心理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体系。
A.错误
B.正确
12.在犯罪团伙中,女性成员一般充当辅助性的犯罪角色,诸如勾引被害人、刺探情报、转移警卫视线等。
A.错误
B.正确
13.美国人斯帕克斯(Sparks R.F.)和帕诺(Panel)创立并发展了被害人化理论。
A.错误
B.正确
14.我国暴力犯罪由单干型暴力犯罪向团伙型暴力犯罪发展。
A.错误
B.正确
15.个体预防主要是指青少年防范性侵害犯罪。
A.错误
B.正确
16.犯罪生物现象,是指与犯罪密切相关的犯罪人的意识、情感、态度等特殊的表现与形态。包括犯罪意识现象、犯罪情感现象、犯罪意志现象等。
A.错误
B.正确
17.不能忽视的是,易受地域文化歧视,相对社会待遇不公导致流动人口心理逆反。
A.错误
B.正确
18.犯罪学的理论轨迹是:刑法规范—刑法理论—刑法哲学。刑法学的理论轨迹是:犯罪现象—犯罪原理—犯罪对策。
A.错误
B.正确
19.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是指境外的黑社会组织到中或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展组织成员的行为
A.错误
B.正确
20.淫秽色情信息在互联网上的蔓延,是性犯罪泛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A.错误
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