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18秋在线作业2-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从学习的特点上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认知性内容和 A.实践性内容 B.规范性内容 C.文本性内容 D.非认
德育原理18秋在线作业2-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从学习的特点上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认知性内容和
A.实践性内容
B.规范性内容
C.文本性内容
D.非认知性内容
2.教育管理本质上是一种( )教育的管理,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本身必须要重视一定的教育和激励性。应努力坚持和体现与教育、激励的有机结合。
A.服务于
B.顺从于
C.牵制于
D.限制于
3.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者积极配合的前提和基础是
A.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起点
B.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是实施德育的三种基本途径
C.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家庭、学校都是处于特定社会之中的
4.管理中的教育性强化,要善于使教育体现在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贯穿管理工作的( )。
A.全过程
B.部分环节
C.初始阶段
D.最后阶段
5.强调各种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是说在德育中主张各种方 法( )。
A.平均罗列
B.分清主次
C.优劣评判
D.因时制宜
6.本书的编写者以为人的本性,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天性,二是心性,三是
A.德性
B.品性
C.人性
D.善性
7.德育内容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用以影响人思想品德发展的价值资源,是具体表述社会生活对人思想品德的要求和为人之理的引导体系,是构成德育活动的
A.基本要素
B.要素
C.基本部分
D.基础
8.德育过程的优化,不仅要注意各内在要素的和谐一致,也要致力于外在因素相互一致的影响和配合,使内在要素与( )不断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协调统一。
A.外在因素
B.受教育者认识因素
C.受具有者的情感因素
D.受教育者心理因素
9.关于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德育方针政策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而德育原理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
B.德育方针政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而德育原理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C.德育方针政策和德育原理都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
D.德育方针政策和德育原理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10.不属于社会德育主要特点 的 是( )。
A.广泛性
B.复杂性
C.自主选择性
D.显形性
二、 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德育的管理性强化 不可忽视的几方面工作是()。
A.德育思想观念的强化,全体教育者充分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B.强化完善德育组织系统,处理好各组织之间的关系
C.德育机制的强化
D.德育队伍的强化
2.要使教学在德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书的编写者认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 )。
A.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
B.建立有利于加强教学中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导向机制
C.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示范作用
D.重视教学中德育问题的科学研究与规划
3.学校德育若不主动借助于教学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或离开教学,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就难以获得充分实施和充分的开展,甚至有时会导致它的困难性 。这些困难性具体表现在()。
A.时间上的困难性
B.离开了教学的学校德育,使自身陷入时间及其有限的空间
C.教学中拥有的巨大教育力量得不到利用和发挥
D.离开了教学的学校德育,其自身德育资源往往是比较单一的
4.坚持“一元”为主导,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应把这里的“一元”视为僵化的,更不应把它看成是封闭的。我们现在强调“一元”主导必须赋予它新的品质,这些品质是
A.“一元”要有容纳性
B.“一元”要有开放性
C.“一元”应具有普适性
D.“一元”要具有强制性
5.品德评价法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A.使学生从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
B.能强化学生的积极因素,矫正和克服消极因素
C.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
D.使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6.德育产生于社会需要,并为社会服务。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在社会的继承发展中具有哪几方面的价值?
A.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的功能
B.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能
C.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D.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
7.德育施教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A.德育的实施要重在涵养培育
B.德育的实施重在启发引导受教者的能动自主性
C.德育的实施不是传授和说教重在指导引发理解、体验和感悟
D.德育实施中教育者重在要当好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者、体验感悟者和探讨者
8.强调管理教育中的激励性强化,是许多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共识,许多教育者对此有着深切的认识,它的必要性主要在于()。
A.激励是调动人的工作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要因素
B.激励本身对人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强化作用
C.对人的激励常常包含着对人的某方面的某种肯定或赞赏等,增强人发展的自信。
D.重视激励,也是古今中外教育一直比较重视的教育方式和传统
9.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的依据是( )。
A.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其所占的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
B.各种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蕴含多方面的德育资源
C.各种教学形式和环节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D.教学中的教育力量(教师)最集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能量
10.心理咨询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的方式有()。
A.现场咨询
B.匿名咨询
C.通信咨询
D.专题咨询和专栏咨询
三、 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价值内容要素,即是品德内化的内在机制,又是品德表现的心理形式。内化而成的品德,总是具体化为人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或道德意志等等表现出来。
A.错误
B.正确
2.当代社会,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素质的和谐发展,构成了教育人道化的根本要求,成为教育的一种目的性追求。
A.错误
B.正确
3.现实教育中,有的学校对待德育要么无关紧要,甚至不闻不问,要么就“集中抓一下”,其实质是把德育当作的“消防器”,有了“火情”(意指出了问题)才使德育派上用场。
A.错误
B.正确
4.对他人的尊重性、关心性、理解性、体谅性的缺失,也就意味着人性的匮乏 。
A.错误
B.正确
5.各种强化升学考试的措施和活动,使许多教师经常考虑并面对的更多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问题而不是德育问题。
A.错误
B.正确
6.人的为德甚至尚德的本性,使人必然讲究德性,过一种德性生活。
A.错误
B.正确
7.教师良好的品德素养包括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情操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A.错误
B.正确
8.在集体成员和向着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中,能够产生集体荣誉感、集体向往感、团结友爱感、责任感、义务感等。
A.错误
B.正确
9.如果教师不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如科学的人才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整体发展的质量观,尤其注意树立新的学生观,他所采用的德育方法必然不科学,容易导致不良的后果。
A.错误
B.正确
10.班集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还需要提出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主要以长远目标的建设为重点,短 期目标对集体的作用不大。
A.错误
B.正确
11.计划性的德育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这一类的内容,往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
A.错误
B.正确
12.学生的学法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都根据眼前现实的任务而即时采用的,有的是主动、适当的,有的是盲目的,甚至有的是没有主动性的。因此,施教的方法不仅有一个适合学生学法,重视学生学法的问题,还有调动学生学法,指导学生学法的问题,
A.错误
B.正确
1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A.错误
B.正确
14.运用陶冶教育法应注意使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充满教育意义,把学校的一切(或者说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都利用来服务于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
A.错误
B.正确
15.所谓理论与实践的理性,即指这一学科对待德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立场或态度,也就是说以科学的立场和态度来看待、研究德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而不是满足于感性或经验层次。
A.错误
B.正确
16.德育目标在总体上对人思想品德发展有质的规定性,把人思想品德的发展纳入预定的社会方向之中,使人思想品德得到合乎社会要求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对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没有太大的影响。
A.错误
B.正确
17.在德育工作中,师生交往非常频繁,师生之间的交往有自己的特点:师生交往多是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不占主导地位,这就为师生关系发挥德育功能奠定了基础。
A.错误
B.正确
18.在德育活动中,德育的各种影响无不体现社会的要求。德育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反映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来训练人的行为,指导人的社会化,它总是按照社会的委托引导着人的社会化方向,以至最终使教育对象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A.错误
B.正确
19.教育爱的理智性,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性和明智的,而不应是盲目冲动的。
A.错误
B.正确
20.德育规章管理首先要搞好各项工作制度和计划的确定,使德育工作有意可循,这是把德育工作引入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一步。
A.错误
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