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18春在线作业1-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50 分) 1.触犯下列犯罪中的( )可以判处死刑。 A.煽动分裂国家罪 B.资敌罪 C.颠覆国家政权罪 D.叛逃罪 2.甲于某日
刑法学18春在线作业1-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50 分)
1.触犯下列犯罪中的( )可以判处死刑。
A.煽动分裂国家罪
B.资敌罪
C.颠覆国家政权罪
D.叛逃罪
2.甲于某日晨在路边捡回一名弃婴,抚养了 3 个月后,声称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以 3000 元卖给乙。如何认定甲的行为 ?
A.甲的行为构成遗弃罪
B.甲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
C.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D.甲的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
3.在同一类犯罪中 ,各种具体犯罪的排列顺序主要根据
A.同类客体
B.直接客体
C.社会危害性大小
D.罪与罪之间的内在联系
4.陆某与赵某有仇,欲伺机杀赵某。某日陆某驾驶一辆货车,见前面一行人极像赵某,便驾车将该人撞死。后发现该人不是赵某,陆某驾车逃跑。陆某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杀人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交通肇事罪
D.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5.下列商标侵权行为中属于假冒注册商标的是
A.擅自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
B.擅自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C.擅自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
D.擅自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6.在假释考验期内 ,犯罪分子如果没有再犯新罪 .
A.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B.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
C.就视为没有犯过罪
D.原判决无效
7.下列情况构成累犯的有
A.李某因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第4年因盗窃金融机构被判处无期徒刑。
B.王某因过失导致某甲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满释放后5年内又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C.刘某因危害国家安全被判处拘役。在刑罚执行完毕10年以后,又犯间谍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D.谢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刑罚执行5年后被假释,假释期满后第2年因为境外窃取国家情报,被判处拘役。
8.李某多次尾随盗伐林木人员,将砍倒尚未运走的林木偷偷运走,此外,他还盗伐了他人种植的零星树木7个多立方米。对李某的上述行为应当如何定罪处罚 ?
A.以盗伐林木罪定罪处罚
B.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C.以盗伐林木罪和盗窃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D.以盗伐林木罪、盗窃罪和销售赃物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9.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10.罪刑法定原则最早见于 .
A.1787年美国《宪法》
B.1791年法国《宪法》
C.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
D.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
11.陈某挪用救灾款3万元交给其朋友做生意 。陈某的行为构成
A.贪污罪
B.挪用公款罪
C.挪用特定款物罪
D.滥用职权罪
12.在侵犯财产罪中,告诉才处理的罪名是 .
A.诈骗罪
B.侵占罪
C.破坏生产经营罪
D.敲诈勒索罪
13.诈骗罪的目的是 :
A.非法占有
B.欺骗方法
C.非法获取他人财物
D.数额较大
14.下列盗窃行为中,可以判处死刑的是
A.盗窃文物数额巨大的
B.盗窃商场数额巨大的
C.盗窃仓库数额巨大的
D.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15.军人违反职责罪的侵害的客体是 .
A.危害国家国防利益
B.危害社会主义政权
C.危害国家军事利益
D.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16.强奸罪之人人死亡 ,属于
A.结果加重犯
B.想象竞合犯
C.法规竞合犯
D.转化犯
17.根据刑法条文罪名包含构成内容数量单复 立法罪名、司法罪名和学理罪名。罪名可以分为
A.立法罪名、司法罪名和学理罪名
B.单一罪名和选择罪名
C.单一罪名和复数罪名
D.确定罪名和不确定罪名
18.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关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首要分子只能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
B.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C.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D.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
19.对于单位犯罪
A.以双罚制为原则,单罚制为例外
B.以单罚制为原则,双罚制例外
C.一律实行双罚制
D.一律实行单罚制
20.枉法裁判罪主体是 ?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司法工作人员
C.行政执法人员
D.法院审判人员
二、 多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50 分)
1.下列哪种情形属于职务侵占罪 :
A.某甲个人承包经营某国有商店,利用承包的职务之便侵吞应予上交的承包经营款10万元的;
B.某村民小组长利用经管集体财产的的便利,侵吞集体财产12万元的。
C.某甲在外地为本单位(国有公司)收回大笔货款后,为防止丢失将其存放在朋友某乙处,某乙将其据为己有的。
D.某村民委员会委员利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代征、代缴税款工作的职务上的便利,侵吞代征、代缴税款5万元的。
2.规定战时从重处罚的犯罪有 .
A.擅离、玩忽军事职守罪
B.军人阻碍执行军事职责罪
C.故意(过失)泄漏军事秘密罪
D.武器装备肇事罪
3.不属于侵占罪的侵占对象是 .
A.有主物
B.代他人保管物
C.遗忘物
D.埋藏物
4.甲某出于交情,给一些有毒瘾的朋友提供一些麻醉药品吸食注射。时间长了以后,甲某就拒绝提供了。一些有毒瘾的朋友开始给他送钱送物,求其搞点毒品。甲某则视所送钱物的价值大小,相应提供一定数量的麻醉品。经查证,甲某因此而收受的钱财价值达到30余万元 。甲某的行为构成 :
A.贩卖毒品罪
B.受贿罪
C.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D.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罪
5.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要特征是 :
A.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
B.客观表现为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
C.犯罪的客体是厂矿等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安全
D.主观上出于过失
6.伪造货币罪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主体为一般主体,限于自然人
B.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C.主观表现为故意
D.并处罚金是本罪处罚的原则
7.抢劫罪客观方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方法是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方法
B.当场攫取他人财物
C.潜在的胁迫不成立抢劫罪
D.强行抢劫他人非法财产也构成抢劫罪
8.以非法占用为目的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
A.编造引进项目的虚假理由
B.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
C.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
D.超出抵钾物价值重复担保
9.关于走私罪,说法正确的是
A.主体为一般主体
B.主观方面是故意
C.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海关法规
D.客观方面表现为逃避海关监管
10.下列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中,依法不构成间谍罪的是 :
A.参加间谍组织
B.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C.为境外机构刺探国家秘密
D.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11.下列行为中构成信用证诈骗罪的有 :
A.张某使用变造的信用证附随文件,骗取财物
B.李某使用作废的信用证,骗取财物
C.赵某从银行骗得信用证后,骗取财物
D.某单位利用空头提单进行诈骗
12.非法拘禁罪与刑讯逼供罪的不同表现为 。
A.对象不同
B.行为表现不同
C.犯罪意图不同
D.主体不同
13.甲以出卖为目的,将乙女拐骗至外地后关押于一地下室,并曾强奸乙女。甲在寻找买主的过程中因形迹可疑被他人告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前往解救时,甲的朋友丙却聚众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解救行为。对本案应如柯处理 ?
A.对甲的行为以拐卖妇女罪论处
B.由于甲尚未出卖乞女;对铝卖妇女罪应认定为犯罪未遂
C.对丙应以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罪论处
D.对丙应以拐卖妇女罪的共犯论处
14.刑法规定的寻衅滋事罪是指下列哪种行为 ?
A.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
B.随意丢弃废物,不听劝组,情节恶劣
C.任意毁损公私财物,情节严重
D.强拿硬要公私财物,情节严重
15.下列哪种犯罪是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
A.金融票据诈骗罪;
B.信用卡诈骗罪
C.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罪;
D.合同诈骗罪
16.职工王某与李某同住某市的一单元楼里。王某因单位效益不好,工资较低,同时又面临着下岗的可能而整日忧心忡忡。相反,李某因前几年下海赚了一笔钱,如今自己开了个公司,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对此,王某嫉妒不已,总觉得自己能力不比王某差,不该受穷,便想从李某身上弄点钱花。一天王某见李某之子(4岁)自幼儿园回来后独自在家玩耍,便心生一计,谎称带他到动物园玩,把他拐骗到远郊的一个亲戚家藏匿起来。王某回家后用左手给李某写了一封信,信中称李某如果想要自己儿子的话,就得于某月某日把50万元钱放在楼下的垃圾箱里,如报案或者不送钱就永远见不到儿子。李某接信后立即报案,王某见阴谋未得逞,便从亲戚家把李之子接出来,领到野外的高粱地里将其杀死,遂准备逃往外地 ,后被抓获 。 王某的行为在下列几项犯罪中有哪几种可以排除的 :
A.绑架罪
B.故意杀人罪
C.拐骗儿童罪
D.偷盗幼儿罪
17.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不包括
A.一般预防
B.特殊预防
C.教育守法公民
D.显示政府打击犯罪的决心
18.下列关于累犯的正确论述是.
A.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累犯可以从重处罚
B.对于累犯可以适用缓刑
C.对于累犯不得假释
D.某甲于1993年1月12日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刑罚执行完毕后.于1998年1月2日又犯故意伤害罪,某甲构成累犯
19.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 包括
A.走私罪
B.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C.放火罪
D.危害税收征管罪
20.放火罪和用放火手段实施杀人行为的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是 :
A.是否故意
B.是否造成死伤
C.死伤的人数
D.行为是否危害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