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犯罪学18春在线作业3【参考答案】

作者:佚名 字体:[增加 减小]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8-08-04 08:42

犯罪学18春在线作业3-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再社会化的主要表现为() A.对于犯罪的教育、矫治 B.生活技能的学习 C.同伴结交不良 D.司法记录 2.抢
犯罪学18春在线作业3-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再社会化的主要表现为()
A.对于犯罪的教育、矫治
B.生活技能的学习
C.同伴结交不良
D.司法记录
 
 
2.抢劫和抢夺犯罪受季节和时间的影响比较大,多发生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犯罪数量的大幅度升降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相依存是()。
A.犯罪起伏律的表现
B.犯罪辐射律的表现
C.犯罪消长律的表现
D.犯罪恒比律的表现
 
 
4.根据责任能力的不同,不属于社会危险行为现象划分的是()。
A.无责任能力人
B.限制责任能力人
C.有责任能力人
D.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是指犯罪行为人运用各种手段非法占有或者故意毁坏公私财物,对社会治安秩序构成严重影响的犯罪行为。
A.暴力犯罪
B.白领罪
C.女性犯罪
D.财产犯罪
 
 
6.以下哪一选项不是有组织犯罪的现实因素()
A.经济因素
B.失业与流动人口问题
C.腐败现象
D.文化因素
 
 
7.大部分流动人口来自()
A.城市
B.农村
C.外省
D.本地区
 
 
8.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举办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A.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B.打击青少年犯罪
C.法制宣传
D.主题班会
 
 
9.()我国的犯罪率下降为2.4,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犯罪率的最低值。
A.1956年
B.1966年
C.1988年
D.1976年
 
 
10.不属于“无被害人”的犯罪的是()
A.卖淫嫖娼
B.聚众淫乱
C.通奸
D.强奸罪
 
 
11.“流动人口”的核心要素是()
A.流动性和活跃性
B.无序性和波动性
C.随机性和贪婪性
D.结伙性与黑恶化
 
 
12.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3.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于()成立
A.1980-6-1
B.1981年6月
C.1982年6月
D.1983年6月
 
 
14.犯罪现象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是()。
A.静态犯罪现象与动态犯罪现象
B.犯罪事实构成现象
C.个体犯罪现象与总体犯罪现象
D.法定犯罪现象
 
 
15.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以科学方法进行犯罪预测的是比利时统计学家()。
A.阿道夫.凯特勒
B.荷莱
C.沃纳
D.布鲁斯
 
 
16.6.如下,哪一个选项不是社会化的内容()。
A.学习价值观念
B.社会规范
C.生活技能
D.人格的形成
 
 
17.计算机犯罪的主要动力是()
A.计算机系统自身的脆弱性
B.计算机犯罪的低成本、高收益
C.计算机犯罪立法的滞后
D.国际社会的合作不力
 
 
18.不良的人生观不包含如下哪一选项()
A.拜金主义思想
B.勤劳致富
C.道德滑坡
D.法律意识淡薄
 
 
19.犯罪学史上,最早提出“暴力犯罪”概念的是()。
A.加罗法洛
B.纽曼
C.马丁·R.哈斯凯尔
D.刘易斯
 
 
20.如何构建网络伦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
A.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安全意识
B.提高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监督水平
C.使网民了解什么行为是犯罪,什么行为是违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网络自律
D.健全和完善计算机安全与犯罪法律体系
 
 
二、 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计算机犯罪”有称为()
A.计算机滥用
B.计算机辅助犯罪
C.与计算及有关的犯罪
D.电脑犯罪
 
 
2.以暴力犯罪的动机为标准划分,暴力犯罪可分为()。
A.贪利型暴力犯罪
B.流氓型暴力犯罪
C.报复型暴力犯罪
D.恐怖型暴力犯罪
E.义愤型暴力犯罪
 
 
3.我国财产犯罪的犯罪类型特点包括()。
A.大案、要案日益突出,犯罪金额越来越大
B.盗窃机动车犯罪猖獗
C.街头“两抢”案件频发
D.城乡差异
 
 
4.防治有组织犯罪的对策()
A.狠抓黑恶势力犯罪的防控工作
B.防范黑恶势力侵入基层政权
C.惩治腐败,捅破“黑恶势力”的保护伞
D.加强立法工作
 
 
5.根据犯罪现象的影响因素的类型,犯罪现象可以表现为()。
A.犯罪生物现象
B.犯罪心理现象
C.社会危险行为现象
D.犯罪社会现象
 
 
6.流动人口所涉及职业类型位于前三位的职业()
A.生产工人
B.建筑工人
C.商业服务人员
D.餐饮业服务人员
 
 
7.依据犯罪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
A.个体犯罪
B.团伙犯罪
C.集团犯罪
D.有组织犯罪
 
 
8.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基本原则()
A.坚持教育的原则
B.坚持预防原则
C.坚持保护原则
D.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
E.坚持社会舆论导向原则
 
 
9.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主体的特点有()。
A.青少年犯罪增多
B.女性犯罪上升
C.流动人口犯罪突出
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10.从内容来讲,犯罪预测可以分为()。
A.犯罪率
B.犯罪类型
C.犯罪主体
D.犯罪手段
 
 
三、 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安全意识是遏制计算机犯罪的首要一环
A.错误
B.正确
 
 
2.根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初次有劣迹年龄为6周岁,其高峰年龄为8到17周岁
A.错误
B.正确
 
 
3.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最为主要的是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A.错误
B.正确
 
 
4.户籍制度是我国重要的人口管理统计手段,对于人口的户籍管理类别主要划分为农业与城镇两大类
A.错误
B.正确
 
 
5.计算机犯罪具有高智能性,这是计算机犯罪的基本特征
A.错误
B.正确
 
 
6.户籍管理手段单一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A.错误
B.正确
 
 
7.要预防暴力犯罪,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包括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在内的素质教育。
A.错误
B.正确
 
 
8.犯罪是“蔑视社会秩序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
A.错误
B.正确
 
 
9.中央办公厅2001年9月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转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成为新时期指导综合治理工作的两个重要文件。
A.错误
B.正确
 
 
10.根据财产犯罪的犯罪对象是否具有特殊性,分为侵犯一般财产的犯罪和侵犯特殊财产的犯罪。
A.错误
B.正确
 
 
11.贫富差距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经济根源,是财产犯罪滋生的重要原因。
A.错误
B.正确
 
 
12.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富国强民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也是根本消除暴力犯罪现象的物质基础。
A.错误
B.正确
 
 
13.犯罪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根据时间长短划分,可以分为长期犯罪趋势的预测、中期犯罪趋势的预测和短期犯罪趋势的预测。
A.错误
B.正确
 
 
14.犯罪主体低龄化不是我国当前暴力犯罪的特点。
A.错误
B.正确
 
 
15.在流动人口犯罪的涉案人员中,大多数具有典型的团伙勾结或亲属裙带关系。
A.错误
B.正确
 
 
16.文化与犯罪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作为文化主体的“社会群体”以及作为文化内容的“意识加之”、“制度规范”,它们在构成要素、整合机制、动态演进的角色中,基于互为冲突以及个别影响,对于犯罪的作用。
A.错误
B.正确
 
 
17.某个个体犯罪现象的变化对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波动,有直接而根本的影响。
A.错误
B.正确
 
 
18.狭义的性犯罪是指侵犯公民的性自由权,非法实施性侵害、性淫乱等,已经触犯刑法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A.错误
B.正确
 
 
19.我国现今性犯罪的增长同淫秽色情信息的恶性传播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
A.错误
B.正确
 
 
20.违法越轨现象是指并不触犯刑律,而是违反其他法律法规或者违反社会习惯道德准则的事实,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表现状况。
A.错误
B.正确
 
Tag:  

作业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论文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合作加盟: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30-24:00(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