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终考试
试卷总分:100 得分:98
1.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
A.孝
B.礼
C.忠
D.仁
2.西周家庭教育中,从几岁开始就出现男女有别的教育?( )
A.7 岁
B.8 岁
C.9 岁
D.10 岁
3.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4.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 )原则。
A.启发诱导
B.教亦多术
C.教学相长
D.有教无类
5.在孟子看来,教育的主要作用是( )。
A.学习知识
B.“求放心”
C.提高自身修养
D.提高自身地位,以达到“治人”
6.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7.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8.由周敦颐提出,经二程发展,最后由朱熹完成的儒学理论史称( )
A.经学
B.心学
C.玄学
D.理学
9.颜元对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学而优则仕
B.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C.朝廷,政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
D.齐家、治国、平天下
10.天人合一观念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经科学测定距今200万年前的古猿人化石是()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巫山人
11.明末清初,反对理学教育,提倡史学教育的思想家不包括
A.王守仁
B.黄宗羲
C.王夫之
D.颜元
12.大约从200万年前至5万年前,是中国原始社会的()
A.原始人群时期
B.氏族公社时期
C.北京猿人时期
D.氏族公社末期
16.教育活动以人为对象,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4.学校工作要把教学视为唯一。
15.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16.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
17.德育中对人的陶冶,其内涵就是环境陶冶。
18.教育活动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19.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20.好老师就是把课上好的老师。
23.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
22.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23.清末蒙养院的保教内容主要有
A.游戏
B.歌谣
C.谈话
D.手技
24.教学内容应通常具有具有()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时代性
D.发展性
25.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包括( )
A.自主发展
B.接受正规的教师教育
C.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涵养教学智慧
D.以上均是
27.学校管理经济方法的使用应遵循以下要求( )
A.完善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办法
B.注意各种经济手段的总和运用
C.认识经济方法的局限
D.多使用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27.学校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包括()
A.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B.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8.陶冶教育法包括()。
A.艺术陶冶
B.环境陶冶
C.情感陶冶
D.人格陶冶
29.教学的任务包括()
A.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B.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C.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D.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0.新课改中学生评价采取了( )等评价形式。
A.发展性学生评价
B.档案袋评价
C.学生自我评价
D.表现性评价
33.教学内容选择的三个依据是()
A.家长
B.受教育者
C.社会
D.知识
32.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 )。
A.教育与自然的关系
B.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发展
C.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3.“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35.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
B.乐
C.数
D.读
35.()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
A.学前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幼儿期
36.在教育上不能陵节而施,这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
37.依照教育活动的范围,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 )。
A.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B.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C.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D.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
38.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论语》
39.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A.利
B.仁
C.德
D.信
40.“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老子
41.()阶段的儿童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38.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斯宾塞
C.杜威
D.卢梭
43.教育本质上是( ).
A.生产力
B.培养人的活动
C.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D.社会上层建筑
39.“性相近,习相远”表达了孔子对()的看法
A.教育对象
B.教育目的
C.教育作用
D.教育任务
45.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学记》
D.《教育漫话》
46.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的态度是()
A.批评
B.赞成
C.不作回应
D.默认
47.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48.()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或组织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的总称。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教育制度
49.以下教育论着不属于《礼记》的是()
A.《大学》
B.《四书》
C.《学记》
D.《乐记》
50.我们要利用集体,在集体中教育儿童,这体现了( )的德育原则。
A.促进品德内化
B.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C.施加教育影响
D.长善救失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