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语言学概论》在线作业一-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与“看电影”相同组合类型的短语是( )。
	A.看一本
	B.看一回
	C.看一次
	D.看一遍
	2.语言中,()是发展速度最快的部分。
	A.一般词汇
	B.语音
	C.语法
	D.基本词汇
	3.下列选项中属于偏正式的是:
	A.眼花
	B.脸红
	C.地震
	D.雪白
	4.借词“苏打(soda 英)”的形成通过下面途径:
	A.音译
	B.音译加意译
	C.半音译半意译
	D.意译
	5.世界上的语种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
	A.英语
	B.汉语
	C.俄语
	D.法语
	6.“骄”,原指高大健壮的马,现成为表“自高自大”义的语素。这属于:
	A.词义的扩大
	B.词义的缩小
	C.词义的转移
	D.词义的增加
	7.“兵器”是“兵”的:
	A.本义
	B.中心意义
	C.派生意义
	D.唯一意义
	8.北京话“友好”中的“友”实际读音声调是阳平,这种现象属于语流音变中的( )。
	A.同化
	B.异化
	C.弱化
	D.脱落
	9.在各个语系中,()是研究的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C.南亚语系
	D.高加索语系
	10.借词“啤酒”的形成通过下面途径:
	A.音译
	B.音译加意译
	C.半音译半意译
	D.意译
	二、多选题 (共 22 道试题,共 44 分)
	11.各国人语言不通,但看球赛时欢呼、鼓掌,说明:
	A.语言是民族性的
	B.思维能力是全民性的
	C.语言是全民性的
	D.思维是民族性的
	12.音位的特征有:
	A.辨义性
	B.最小的能辨义的语音单位
	C.民族性
	D.地域性
	13.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
	B.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
	C.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关系、影响
	D.社会发展
	14.语法的特性:
	A.抽象性
	B.生成性
	C.稳固性
	D.民族性与普遍性
	15.历史上存在过和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的表意文字:
	A.古埃及的圣书字
	B.汉字
	C.中美洲的马雅文字
	D.我国纳西族的东巴文字
	16.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A.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B.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C.汉语词类跟句法成份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对应的关系
	D.短语的结构与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
	17.作为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的不同,主要有两点:
	A.随意约定
	B.这些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符号相对地存在
	C.复杂性
	D.强生成性
	18.语言中的文化遗迹表现为:
	A.从语词的出现证明古代文明
	B.从词义的变化看科学技术的进步
	C.从亲属称谓了解婚姻制度
	D.从借词看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
	19.下列关于交际工具的地位与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A.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B.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C.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D.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
	20.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规律为:
	A.浊音声母的清音化
	B.鼻音声母的减少和消失
	C.声母舌前化的作用
	D.收尾辅音的消失和合并
	21.形态学分类法根据语法结构特点把人类语言分为:
	A.孤立语
	B.屈折语
	C.粘着语
	D.复综语
	22.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体,即符号和符号的序列,是表义单位。上层一般分为:
	A.音位
	B.语素
	C.词
	D.句子
	23.文字发展的几种趋向:
	A.体系完善化的趋向
	B.构形符号化的趋向
	C.笔画简便化的趋向
	D.体制的表音化趋向
	24.中国古代的小学是指:
	A.文字学
	B.音韵学
	C.训诂学
	D.语法学
	25.符号的种类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
	A.味觉符号
	B.听觉符号
	C.视觉符号
	D.触觉符号
	26.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字最后都被拼音文字所代替,而我们的汉字却保存了下来,有其原因,主要在于汉字与汉语特点相适应,表现在:
	A.适应于汉语语素单音节、音少义多的特点
	B.适应于记录古今汉语
	C.便于方言区的书写交际
	D.汉语比英语优越
	27.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是: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C.南亚语系
	D.高加索语系
	28.语言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带有:
	A.任意性
	B.强制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29.汉语语音审美形态主要表现在文学语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A.均衡美
	B.错落美
	C.抑扬美
	D.回环美
	30.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
	A.稳固性
	B.能产性
	C.全民常用性
	D.变动性
	31.地域方言是同一个民族语言里的地域分支,它的形成有三个具体原因:
	A.地理条件
	B.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
	C.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化
	D.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
	32.表意文字的特点:
	A.字量多
	B.字形有表示意思的结构成分
	C.字的笔画比较复杂
	D.管音节或语素表达的意义如何,相同的音节或音素(位),用同一的符号来书写
	三、判断题 (共 18 道试题,共 36 分)
	33.在汉语发展史上,曾运用改变声调的办法来区别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意义。如“妻”,“妇与夫齐者也”,名词,平声。“以女妻人”,动词,去声。这属于异化的手段。
	34.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35.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两个相同的概念。
	36.言语交际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完成言语交际过程不需要交际双方的配合。
	37.病人的面容是一种符号。
	38.实物记事,方法原始,用起来不方便,功能也有限,是人类寻求完善的记事办法过程中的产物,但对文字的产生有直接作用。
	39.自由语素不仅可以单独成词,还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组合时它的位置可前可后。
	40.自愿融合主要决定于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人口的多少以及各语言本身的丰富和发展程度。至于在政治上军事上的统治地位,则往往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41.语言具有全民性,不具有阶级性。
	42.语言发展的各种规律,归根到底是由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所决定的。
	43.换喻反映的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
	44.语言是自然现象。
	45.由于词义的模糊性,义素不象音位那样科学,有些义素难以确定。如“自行车”、“卡车”是否具有“载人”的义素,“雨衣”能否防寒。
	46.“激光、电视、承包、电热杯”等,都是用原有词根复合而成的。
	47.双语现象是一种语言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过渡阶段。
	48.地理是产生方言的必要条件,也是唯一的,是起决定性的条件。
	49.人类的几种古老文字,如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末人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古文,都是开始创造于氏族社会或奴隶社会初期的。
	50.百 [ pai ]、版 [ pan ]能区别意义,但不是音位,因为它们还可分析为[ p ] [ai ]、[ p ] [ an ],其中的[ ai ]、[ an ]才是音位。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