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一 -0005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____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
        
         
     
	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一 -0005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____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2.____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A.课程大纲
	B.课程安排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3.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____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4.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____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5.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6.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____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7.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____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8.____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A.遗传素质
	B.环境因素
	C.物质因素
	D.学校因素
	9.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____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0.____是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A.德育目标
	B.德育
	C.教育目标
	D.教育
	11.____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及活动方式的总称。
	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过程
	D.教学原则
	12.()年,联合国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的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而不是普通职业。
	A.1965
	B.1964
	C.1966
	D.1967
	13.____是指课程机构的编制,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以及解决课程的标准问题。
	A.课程安排
	B.课程大纲
	C.课程设计
	D.课程计划
	1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____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15.()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A.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B.文化素养
	C.专业素养
	D.职业素养
	二、 多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有____
	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C.决定教育的目的
	D.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____
	A.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依据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D.依据学校的教学实践、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作为学生,应该履行的规范有____
	A.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B.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C.学生的学习需要听从家长的指导
	D.学生所参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4.教育实体的形成特点有____
	A.教育主体确定
	B.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D.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E.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5.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____
	A.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C.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D.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6.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原因是____
	A.信息技术使远距离教学成为可能
	B.使新时代的因材施教的理想得以成为现实
	C.信息技术实现了人际互动模式
	D.信息技术促使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7.教育目的的五分说层次结构有____
	A.理想的教育目的
	B.正式的教育目的,又称成文的教育目的
	C.教育者理解的教育目的
	D.教育者操作的目的
	E.实现的教育目的
	8.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有____
	A.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B.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C.学习兴趣与习惯
	D.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着年龄而增
	9.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____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10.德育原则有____
	A.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疏导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1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有____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2.课程表的安排一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____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科学性原则
	1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D.教育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4.课程设计分为()等层次
	A.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学媒体
	15.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____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16.教学原则有____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F.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7.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内涵有____
	A.特殊的师生互动
	B.特殊的时空安排
	C.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D.特殊的教学内容
	18.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因是____
	A.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B.教学是促进人发展的主要手段
	C.教学作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D.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19.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有____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20.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____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三、 判断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课的类型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安排。
	A.错误
	B.正确
	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A.错误
	B.正确
	3.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A.错误
	B.正确
	4.基础课程是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基础,研究型课程又是拓展型课程的基础。
	A.错误
	B.正确
	5.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A.错误
	B.正确
	6.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错误
	B.正确
	7.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
	A.错误
	B.正确
	8.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A.错误
	B.正确
	9.示范法运用的手段主要是榜样。
	A.错误
	B.正确
	10.课程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A.错误
	B.正确
	11.研究型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学生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A.错误
	B.正确
	12.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
	A.错误
	B.正确
	13.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
	A.错误
	B.正确
	14.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
	A.错误
	B.正确
	15.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手段(包括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几个因素构成的。
	A.错误
	B.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