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财《可行性研究》在线作业二-0010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如果项目产品可以用进口替代,应将生产成本费用与____进行比较,确定起始生产规模。
东财《可行性研究》在线作业二-0010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如果项目产品可以用进口替代,应将生产成本费用与____进行比较,确定起始生产规模。
A.销售收入
B.进口成本
C.换汇收入
D.换汇成本
2.投资项目它是指在规定的期限内,为完成一项开发目标而规划的____、政策、机构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综合体。
A.计划
B.方案
C.投资
D.工程
3.以下几项中哪一个定位处于市场定位的最高层____
A.行业定位
B.品牌定位
C.企业定位
D.产品定位
4.在可行性研究中,外部借款可简化为按年计息,即将名义利率换算为____
A.有效年利率
B.月利率
C.单利率
D.加权平均利率
5.有些折旧年限很长甚至永久性的项目,其计算期中的生产期可低于其____。
A.经营年限
B.折旧年限
C.建设年限
D.使用年限
6.对于预测结果的分析重点应放在____,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相应修正预测结果。
A.预测误差的分析上
B.预测结果的可能性
C.预测方法的正确性
D.预测所需资料的真实性
7.对投资者进行分析是指对投资企业的资质和____进行检验
A.管理水平
B.发展前景
C.信用度
8.盈亏平衡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均为____的数据
A.非正常数据
B.正常年份
C.投产期
D.原始数据
9.现金流量是____的统称
A.资金流入与资金流出
B.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
C.效益与费用
D.收入与支出
10.不确定性是指一种决策可能有一种以上的可能结果,但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是____,极端的情况是对结果一概不知。
A.未知的
B.已知的
C.小的
D.大的
11.土地利用系数和____应科学合理,根据设计规范确定各建筑物、构筑物间的距离。
A.绿化率
B.建筑高度
C.建筑系数
D.容积率
12.在预测方法的选择上,能获得近似品牌的数据,则应采用____
A.联合分析法
B.类比法
C.德尔菲法
D.回归法
13.银行财务费的计费依据是____
A.进口设备货价
B.进口关税
C.离岸价
D.到岸价
14.确定抽样方案及样本容量,必须在____确定抽样方案,以尽可能减小抽样误差使得样本足以代表总体。
A.调查后
B.调查前
C.调查中
15.规模不经济是指____
A.规模扩大,企业边际收益增加
B.规模扩大,企业边际收益减少
C.规模扩大,企业收益增加
D.规模扩大,企业收益减少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6.《公司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对项目法人代表及主要管理人员的要求包括____
A.能否适应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管理的需要
B.能否承担项目筹资建设的责任
C.能否承担项目偿还债务的责任
D.能否承担生产运营的责任
17.销售价格确定的方法有____
A.选择国际市场价格
B.选择国内市场价格
C.选择口岸价格
D.根据预计成本、利润和税金确定价格
E.根据当时期货价格
18.既有项目法人融资的特点是____
A.项目投资由新设项目法人筹集的资本金和债务资金构成
B.拟建项目是在既有法人资产和信用的基础上进行的
C.拟建项目不组建新的项目法人
D.从既有法人的财务整体状况考察融资后的偿债能力
19.企业的发展途径包括____
A.改变产品结构
B.拓宽经营范围
C.扩大生产能力
D.努力寻求贷款支持
20.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研究人员难以准确的估算出由于市场波动引起的库存量变化,因此假设不考虑项目的库存情况,即____
A.项目的销售量等于项目的产量
B.项目的销售收入等于项目的产值
C.项目的库存量大于零
D.项目的产值大于项目的销售收入
21.资金供应风险主要是指____
A.既有项目法人融资项目由于经营状况恶化,无力出资
B.原定筹资额全部或部分落空
C.原定发行股票、债券计划不能实现
D.其他资金不能按建设进度足额及时到位
22.新设项目法人的融资活动特点是____
A.项目投资由新设项目法人筹集的资本金和债务资金构成
B.由新设项目法人承担融资责任和风险
C.可以在既有项目上形成增量资产
D.从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情况考察偿债能力
23.用于归还借款的利润,一般是可供分配利润中提取了____后的未分配利润。
A.税后利润
B.盈余公积金
C.公益金
D.任意公积金
24.对投资者进行分析,可采取以下哪几种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____
A.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B.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C.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D.国内分析与国外分析相结合
E.历史资料分析与未来预测分析相结合
25.改扩建的目标和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____
A.为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B.为了提高产品质量
C.为了扩大生产能力
D.为了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E.为了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