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其他院校 > 国家开放大学 >

宁波开放大学25春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形考+终考【标准答案】

作者:pyfdzj

形考任务1 试卷总分:25 得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在( )实施,为党和政府应对各种社会安全事件奠定了法律基础。 A.2008-8-30 B.2008-11-1 C.2007-8-30 D.
形考任务1
试卷总分:25  得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在( )实施,为党和政府应对各种社会安全事件奠定了法律基础。
A.2008-8-30
B.2008-11-1
C.2007-8-30
D.2007-11-1
 
2.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指导原则中,问责制原则的公众安全是( )。
A.政治责任
B.法律责任
C.道义责任
D.治安责任
 
3.对待群众的利益诉求,符合法律和政策要求的,应立即满足;如群众的利益诉求不符合法律、政策要求,也应与群众真诚互动,耐心劝导说服是指( )原则。
A.依法治国
B.依法行政
C.依法表态
D.依法执教
 
4.( )原则,是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A.预防为主、贯彻始终
B.贯彻为主、预防为辅
C.准备为主、预防在先
D.预防为主、准备在先
 
5.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必须采取一个基本对策,即政府应该请权威机构在前台说话,获得公众信任,是指( )。
A.承担责任原则
B.权威证实原则
C.反应适度原则
D.系统运行原则
 
6.( )是衡量一个地方党委和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有没有成功的最后判断标准。
A.标本兼治
B.借助外力
C.果断决策
D.理智处理
 
7.下列不属于从众心理表现的是()。
A.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B.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C.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D.理性判断自己行为利弊,坚持自己立场
 
8.从地域分布来看,在中国意见领袖分布最多的地方是?()
A.上海
B.广州
C.深圳
D.北京
 
9.社会舆论的主体是?()
A.社会人群
B.社会问题
C.民众情绪
D.民众意见
 
10.苏联解体发生在哪一年?()
A.1979年
B.1982年
C.1989年
D.1991年
 
 
二、判断题
 
11.社会的精英阶层对整个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12.意见领袖一般都是水平流动,而非垂直流动。
 
13.政府舆论工作的核心的是:宣传政府的声誉、保护政府的声誉 。
 
14.政府是引导舆论的主体,是维护社会的和谐、社会稳定的主体。
 
15.一切与社会舆论(民意)相违背的个体、组织都会失信的。
 
16.社会燃烧理论是由中国科学院的牛文元教授提出。
 
17.社会舆论会影响政府政策的执行、实施。
 
18.对于社会舆论来说,正确的舆论应该是从领导的利益出发
 
19.意见领袖并不是意见流的的推手、助推剂。
 
20.在社会燃烧理论中,意见流导致情绪流,并会最终导致行动流。
 
21.政策传播首先不是为人民服务的舆论传播,而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传播。
 
22.按照国家宪法和党章规定来看,工人和农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
 
23.在社会舆论中,意见流转变成行动流是社会舆论演变的最高形态。
 
24.叶利钦是苏联解体后的第一任总统。
 
25.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颠覆一个政府或政党,舆论要走在前列。
形考任务2
试卷总分:25  得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不是突发事件的特征?( )
A.突发性
B.不确定性
C.被动性
D.破坏性
 
2.动因性质划分突发事件的类型,以下哪一个不符合?( )
A.自然突发事件
B.人为突发事件
C.社会冲突危机
D.严重性突发事件
 
3.哪一个不是中国突发事件的分级?( )
A.一般突发事件
B.间接突发事件
C.重大突发事件
D.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4.哪一个不属于突发事件的分期?( )
A.爆发期
B.协调期
C.缓解期
D.善后期
 
5.动因性质划分突发事件的类型,以下哪一个不符合?( )
A.自然突发事件
B.人为突发事件
C.社会冲突危机
D.严重性突发事件
 
6.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于哪一年颁布的?( )
A.2005年
B.2006年
C.2007年
D.2008年
 
7.哪一个不属于中国应急管理体系?( )
A.应急预案
B.应急管理中心
C.应急体制
D.应急法制
 
8.以下那一项不属于应急机制?( )
A.调查与协调机制
B.预警与监测机制
C.救援与处置机制
D.善后与恢复机制
 
9.以下哪一个不是美国应急管理中心的职能?
A.调派人员
B.制订、修改应急计划
C.幼儿教育与保护
D.接待来访者
 
10.以下哪一个不是日本东京都危机管理总监的职能?
A.发生紧急事件时辅助执事
B.强化协调各局的功能
C.快速向相关机构请求救援
D.管理预案
 
11.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应急预案?( )
A.总体预案
B.单项预案
C.特别预案
D.现场预案
 
12.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应急预案编制的步骤( )
A.成立编制小组
B.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
C.编制演练计划
D.实施应急预案
 
13.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应急预案演练的步骤?( )
A.编制演练计划
B.实施演练模拟
C.评审应急预案
D.评估总结
 
14.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应急救援队伍?( )
A.综合性救援队伍
B.专业救援队伍
C.志愿者队伍
D.新闻媒体
 
15.以下哪一类不属于抢险类应急物资储备?( )
A.基本生活用品
B.通信器材
C.交通工具
D.个人防护装备
 
 
二、判断题
 
16.突发事件就是紧急状态。
 
17.如果突发事件演化、产生次生和衍生灾害或应急处置取得新进展,可以选择性地续报。
 
18.险是指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9.突发事件的分级是有绝对标准的。
 
20.突发事件的分级是有绝对标准的。
 
21.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的发展中国家,受各类因素的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呈现出形态多样的特征,加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还不健全,处理和管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暴露的不和谐问题日益突出。
 
22.应急救援队伍是根据指令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承担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救援和应急控制任务,且可以参与突发事件的预测、响应与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各项工作的队伍。
 
23.注重实效,切忌“走过场”、“装门面”,应加强应急培训与演练的基地化、实战化。
 
24.应急救援队伍是根据指令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承担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救援和应急控制的任务,且可以参与突发事件的预测、响应与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各项工作的队伍。
 
25.注重实效,切忌“走过场”、“装门面”,应加强应急培训与演练的基地化、实战化。
 
终结性考核1
试卷总分:25  得分:100
 
一、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是我国社区安全的总体形势? ( )
A.社区安全隐患增多
B.常住人口多
C.社区管理仍存在很多弊端
D.社区是社会矛盾的聚焦点
 
2.2005年12月23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在省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上提出( )。
A.今后征地手续不齐全、不完备的项目不能开工
B.没有与农民就征地补偿达成协议的项目不能开工
C.征地补偿款没有兑现到农民手里、各种补偿不到位的项目不能开工
D.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3.系统运行原则,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应对处置群体性事件时,首先要贯彻五大原则,具体是( ),并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系统运行。
A.政府内部要统一立场,可通过设立统一的新闻发言人实现统一立场的要求
B.树立舆论的正确导向,通过舆论让老百姓跟政府统一立场
C.组建班子,果断决策
D.借助外力
E.标本兼治
 
4.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表现方式有( )。
A.群体性的上访
B.请愿、静坐
C.集会、游行、示威
D.罢工、罢课、罢市
E.集体阻断交通
 
5.2004年7月1号实施的《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重庆市政府给予相关负责领导警告处分。决定采取哪些配套措施,确保出租车行业正常运营?( )
A.解决出租车司机加气难的问题
B.解决出租车司机停靠站点少的难题
C.解决份钱高、罚款多的问题
D.打击黑车,保护出租车司机的利益
 
6.在承担责任原则,群众性事件中,公众关注核心问题是( )。
A.集体利益问题
B.个人利益问题
C.政府的态度问题
D.企业的利益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
 
7.以下哪一项不是信息发布的原则? ( )
A.依法发布
B.及时公开
C.以人为本
D.连续报道
 
8.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信息报送的内容? ( )
A.时间
B.地点
C.全部人物
D.事件的起因
 
9.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 )
A.实物储备
B.市场储备
C.个人储备
D.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
 
10.一级预警发布的标识颜色为( )
A.红色
B.橙色
C.黄色
D.蓝色
 
11.以下哪一个不是快速评估的重点( )
A.突发事件的性质
B.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
C.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
D.处置效果的评估
 
12.以下哪一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正式启用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 ( )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法国
 
13.一步不是信息发布的流程?( )
A.设立信息中心
B.举行新闻发布会
C.开设公众咨询电话
D.进行演练
 
14.一个不是应急决策的原则?( )
A.以人为本
B.快速高效
C.沟通交流
D.职责明确
 
15.以下哪一个案例中的应急管理问责属于行政免职?( )
A.2003年开县井喷事故
B.2005年吉化爆炸事故
C.2003年“非典”事件
D.2008年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件
 
 
三、判断题
 
1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是信息收集的主体之一。
 
17.公共场所突发事件指在公共场所领域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政府立即处置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及其他事件。
 
18.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渠道只有举报电话、电子邮件和短信信箱。
 
19.突发事件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情况不断变化,出现其他各种不同的情况,甚至引发次生灾难。因此,应急决策应根据突发事件的现实状况不断调整。
 
20.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行为。
 
21.因为专业限制,现场应急处置人员一般不可能对这些损失实现精确的估计,所以只需对损失进行观察和登记,为日后的专业估算提供依据。
 
22.应急管理问责是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对造成突发事件和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行政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23.群体性事件包括以下三类:人民内部矛盾、境内外反动势力煽动的群体性事件及国际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24.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群组成的,具有相关利益和内在互动关系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25.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终结性考核2
试卷总分:25  得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个不属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领域?
A.邻里矛盾
B.环境维权
C.城市拆迁
D.邻里矛盾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于哪一年颁布的?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3.以下哪一项不是教育领域突发事件的特点?
A.城市地区为多发地区
B.低年级学生更易发生安全事故
C.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D.明显的时间规律
 
4.《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是于哪一年颁布的?
A.2003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4
 
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教育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A.日常管理和预防机制
B.预警和信息沟通机制
C.善后恢复机制
D.分级应急响应机制
 
6.以下哪一项不是公共场所和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应急的工作原则?
A.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B.预防为主,重在防范
C.全面恢复,重点重建
 
7.以下哪一项不是媒体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A.应急体系缺乏统一协调
B.应急预案编制的规范化水平低
C.媒体是社会矛盾的聚焦点
D.媒体是社会矛盾的聚焦点
 
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媒体应急报道机制的内容?
A.领导机制
B.人员机制
C.预案机制
D.发稿机制
 
 
二、多项选择题
 
9.反对派的舆论工作,主要目的是()
A.一切为了破坏执政党的民意基础
B.破坏执政党的合法性
C.宣传执政党的腐败、无能
D.揭露执政党的内幕、传闻
 
10.在本课中讲到的社会燃烧理论包括哪几部分?()
A.燃烧物质
B.助燃剂
C.导火索
D.文化
 
11.社会舆论又可指()
A.舆论
B.公共意见
C.公共舆论
D.媒体刻板印象
 
12.目前社会中引发社会动乱的主要矛盾是?()
A.贫富矛盾
B.官民矛盾
C.警民矛盾
D.党内矛盾
 
13.在本课中讲到的社会心理的四种行为:()
A.从众行为
B.从上行为
C.从望行为
D.从利行为
 
14.在本课中提到的中国学界意见领袖主要来自哪两个领域?()
A.高校
B.媒体
C.政府
D.企业
 
15.目前,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面临着哪几大危机?()
A.医疗
B.养老
C.住房
D.子女教育
 
16.下列描述我国政策传播功能正确的是()
A.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政策传播
B.政府官员报告公共政策
C.政府官员报告他们在为人民做什么
D.政策新闻乏味,媒体没有兴趣报导
 
17.提高新闻媒体的议题设置能力,应该坚持的“三个统一”是()
A.坚持“三个统一”,即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B.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C.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D.把领导权威和领导意志统一起来
 
 
三、判断题
 
18.厦门PX化工项目失误是在原本的工业规划用地上兴建楼盘,致使矛盾日益突出。
 
19.作为官员,可以适当公开埋怨公众太不理智,甚至能通过媒体指责老百姓不理智。
 
20.信息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环节。
 
21.衡量群体性事件后善后恢复能力的标准是实事求是原则。
 
22.树立尊重公民表达权的观念,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观念基础。
 
23.依法表态原则是对待群众的利益诉求,符合法律和政策要求的,应立即满足;如群众的利益诉求不符合法律、政策要求,也应与群众真诚互动,耐心劝导说服。
 
24.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尊重公民表达权的观念,畅通民意渠道,高举维权旗帜,把维权旗帜主动抓在手里,才能真正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5.群众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