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任务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重建大一统的基础上,为现代中国全面系统地注入了“( )”的时代精神,使得“人民共和国”真正扎根在“人民”心中,使得社会主义新中国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A.人民性
B.民族性
C.群众性
D.政治性
2.明朝,中原与蒙古的( ),中原与西南部族的( ),是农牧经济相互依存的最好体现。
A.“封贡互市”;“茶马贸易”
B.“茶马贸易”;“封贡互市”
C.旅蒙行商;丝路贸易
D.“封贡互市”;丝路贸易
3.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炼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 )、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特性。
A.开放性
B.统一性
C.和谐性
D.共生性
4.汉武帝就采纳了董仲书的建议,确立了( )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地位,为大一统政治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
A.法家
B.到家
C.儒家
D.墨家
5.贵由汗时期的1247年,通过与萨加派的( )和平完成了对吐蕃各部的招抚。
A.凉州会盟
B.多伦会盟
C.隆兴和议
D.唐番会盟
6.隋唐在音乐舞蹈方面胡风甚浓。西域音乐、舞蹈对中原影响甚大,隋唐九部乐和唐朝十部乐均借鉴期成分。在胡舞中,胡旋舞最为著名,其源于中亚康国,魏晋以后由粟特人通过( )传入中国。
A.丝绸之路
B.京杭大运河
C.海上丝绸之路
D.茶马古道
7.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是(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李大钊
D.陈寅恪
8.( )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A.民族利益
B.人民利益
C.国家利益
D.人类利益
9.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关系,取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 )的互济共生。
A.世界共同体
B.社会共同体
C.人类命运共同体
D.生命共同体
10.借鉴隋唐五代官制,辽将农耕区域的州县制、辽人的部族制相结合,形成了( )。
A.官分南北的二元制
B.土官流官
C.改土归流
D.以上均不是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结构性变化特征有哪些?
A.五胡内迁与北方胡汉融合
B.汉人的北上与北方族群融合
C.汉人衣冠南渡与南方族群进行融合
D.汉人的西迁与西域的华化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 )的共同体理念。”
A.休戚与共
B.荣辱与共
C.生死与共
D.命运与共
13.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 )的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
A.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B.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
C.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
D.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14.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的60多年里,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了( )和( )的系统性重构。
A.政治体制
B.经济体制
C.社会结构
D.政治制度
15.近代以来,( )、( )、( )是压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三座大山”。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官僚主义
16.中华民族是你归你、我归我的民族“大拼盘”。
17.地方政权向中央王朝敬献土产方物,叫做“贡纳”,而中央王朝回赐物品,叫做“赏赐”。
18.辽宋夏金时期,诸政权在经济领域相互借鉴、因地制宜,综合采用游牧经济制度。
19.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才能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正确)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
20.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
形考任务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明与( )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道义与制度层面的有机结合,必将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掀开新的历史篇章。
A.世界文明
B.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C.生态文明
D.中国式现代化
2.隋唐在音乐舞蹈方面胡风甚浓。西域音乐、舞蹈对中原影响甚大,隋唐九部乐和唐朝十部乐均借鉴期成分。在胡舞中,胡旋舞最为著名,其源于中亚康国,魏晋以后由粟特人通过( )传入中国。
A.丝绸之路
B.京杭大运河
C.海上丝绸之路
D.茶马古道
3.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炼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 )、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特性。
A.开放性
B.统一性
C.和谐性
D.共生性
4.中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阳殷墟的( )甲骨文。
A.夏朝
B.商朝
C.商朝后期
D.西周
5.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关系,取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 )的互济共生。
A.世界共同体
B.社会共同体
C.人类命运共同体
D.生命共同体
6.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而形成新的民族为( )。
A.蒙古族
B.维吾儿族
C.回族
D.女真族
7.汉武帝就采纳了董仲书的建议,确立了( )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地位,为大一统政治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
A.法家
B.到家
C.儒家
D.墨家
8.( )是党和政府必须妥善处理的重要关系,必须持续深入化解社会矛盾,消解分歧,凝聚共识,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形成各族人民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欣赏、和睦相处、共谋发展的社会氛围。
A.社会关系
B.民族关系
C.人民关系
D.群众关系
9.隋唐统治者创建( ),打破门阀政治对人才的垄断和限制扩展了国家引进人才的途径,为促进各族精英参与王朝治理发挥积极作用。
A.科举制
B.均田制
C.府兵制
D.屯兵制
10.隋唐在音乐舞蹈方面胡风甚浓。西域音乐、舞蹈对中原影响甚大,隋唐九部乐和唐朝十部乐均借鉴期成分。在胡舞中,胡旋舞最为著名,其源于中亚康国,魏晋以后由粟特人通过( )传入中国。
A.丝绸之路
B.京杭大运河
C.海上丝绸之路
D.茶马古道
11.近代以来,( )、( )、( )是压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三座大山”。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官僚主义
12.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通过经济、( )、( )、( )和( )建设,极大地增进共同性,升华融合性。
A.政治
B.文化
C.社会
D.生态文明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 )的共同体理念。”
A.休戚与共
B.荣辱与共
C.生死与共
D.命运与共
14.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 )的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
A.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B.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
C.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
D.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1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 )的必然要求。
A.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
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
16.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
17.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推动者、实践者,始终围绕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领域深化中国实践,贡献中国力量。
18.3.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而形成新的民族为回族。
19.“通婚”是通过将皇族女性嫁给对方,以改善双方关系的一种政治结盟。
20.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全面彻底自觉的政治领导力量,解放战争胜利后更是继承了这一努力,开辟了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道路。
形考任务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中华民族共同体是( )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探索文明新形态的推动力量。
A.民族层面
B.社会层面
C.世界层面
D.国家层面
2.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关系,取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 )的互济共生。
A.世界共同体
B.社会共同体
C.人类命运共同体
D.生命共同体
3.( )建立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国家治理体系。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商朝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A.2014年1月
B.2018年3月
C.2019年7月
D.2023年6月
5.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北方草原族群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 )。
A.辽朝
B.金朝
C.元朝
D.清朝
6.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 )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A.四个共同
B.四个与共
C.两个结合
D.十二个必须
7.距今约( )年前,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夏王朝建立,中华大地进入观念“一统”的“王国”时代,华夏初立。
A.8000
B.6000
C.5000
D.4100
8.在青藏高原,7世纪初,( )建立了统一的吐蕃政权。
A.松赞干布
B.安禄山
C.独孤信
D.苻坚
9.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是(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李大钊
D.陈寅恪
10.中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阳殷墟的( )甲骨文。
A.夏朝
B.商朝
C.商朝后期
D.西周
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 )的共同体理念。”
A.休戚与共
B.荣辱与共
C.生死与共
D.命运与共
12.中华民族越是接近伟大复兴,敌对势力越会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各族人民越要守护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必须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维护民族关系团结和谐,牢固树立( )、( )、( )、( )的共同体理念,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兴旺发达。
A.休戚与共
B.荣辱与共
C.生死与共
D.命运与共
1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决定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三重基本任务:一是( );二是( );三是( )。
A.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B.引导各族人民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任务
C.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14.元朝从制度层面巩固“大一统”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A.行省制度
B.宣政院
C.尊儒
D.实行科举
15.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 )的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
A.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B.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
C.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
D.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16.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
17.“通婚”是通过将皇族女性嫁给对方,以改善双方关系的一种政治结盟。
18.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推动者、实践者,始终围绕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领域深化中国实践,贡献中国力量。
19.中华民族是你归你、我归我的民族“大拼盘”。
20.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才能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正确)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