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学18春在线作业1-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7 分)
1.我国《合同法》主要用于调整具有()性质的合同。
A.商业
B.人身
C.财产
D.行政事务
2.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通常包括假定(法定条件)、奖惩和()。
A.处理
B.适应范围
C.效力等级
D.名称
3.按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
A.事件和行为
B.确认式法律事实和排除式法律事实
C.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
D.对己的事实和对彼的事实
4.《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教师考核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考核、工作成绩考核和()。
A.业务水平、工作态度考核
B.业务水平、职业道德考核
C.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考核
D.学历水平、工作态度考核
5.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于()。
A.主体不同
B.来源不同
C.权限不同
D.主体不同、来源不同
6.《教育法》第八条关于“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
A.公平性原则
B.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终身性原则
7.学习教育法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自学法、文献阅读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思考法和()。
A.行动研究法
B.质化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案例分析法
8.成为我国教育界和法学界进行教育法学研究重要开端的法律是()。
A.《宪法》
B.《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
D.《高等教育法》
9.对融资方式的划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例如:根据储蓄向投资转化是否经过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分为()。
A.教育融资和企业融资
B.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C.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D.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0.教育法制监督包括()。
A.监督主体、监督客体和监督内容
B.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和监督客体
C.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
D.监督客体、监督对象、监督内容
11.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通常包括假定(法定条件)、奖惩和()。
A.处理
B.适应范围
C.效力等级
D.名称
12.“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至少在初等教育阶段应该是免费的、义务的。提供儿童接受教育应该是基于其教养与教育机会均等为原则,使儿童的能力、判断力以及道德的与社会的责任感获得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这段话来自下述文献()。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权利宣言》
C.《世界人权宣言》
D.《宪法》
1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
A.交通费
B.书本费
C.杂费
D.学费
14.按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
A.事件和行为
B.确认式法律事实和排除式法律事实
C.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
D.对己的事实和对彼的事实
15.义务教育的根本特性是()。
A.强制性
B.免费性
C.公共性
D.法制性
二、 多选题 (共 13 道试题,共 32 分)
1.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主要包括()。
A.审计机关的监督
B.行政机关的监督
C.审判机关的监督
D.检察机关的监督
2.我国的行政处罚方式有()。
A.警告,罚款
B.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C.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D.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
3.教育法律关系客体主要包括()。
A.物
B.行为
C.智力成果
D.人身利益
4.学生的权利是法定的,这个权利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A.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所有公民的权利
B.教育法律、法规授予尚处于学生阶段的公民的权利
C.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D.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
5.法律责任的特性有()。
A.是由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法定性
B.是与违法行为和法律规定的事实相联系的,具有条件性
C.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D.是由社会舆论为基础的,具有道义性
6.教育事业经费按用途主要有()。
A.人员经费
B.公用经费
C.学校校舍建设费
D.大型实验仪器购置费
7.《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原则为()。
A.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B.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C.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D.教育基本建设费逐年增长
8.教师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A.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B.必须有合格的教师
C.必须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D.必须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9.未成年学生犯罪的特点()。
A.犯罪团伙化
B.成员低龄化
C.方式智能化
D.流失生犯罪率上升
10.幼儿园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A.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B.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C.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D.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具有初步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
11.学校内部权力运行优化需要()。
A.权力职责明确化
B.权力行使制度化
C.权力过程监控化
D.权力行使集中化
12.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作为两种不同的行政救济制度,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裁决机关不同
B.审查范围不同
C.适用程序不同
D.法律效力不同
13.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有()。
A.遵守法律法规
B.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C.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D.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 判断题 (共 12 道试题,共 30 分)
1.《教育法》中“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方向性原则。
A.错误
B.正确
2.教育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教育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
A.错误
B.正确
3.1947年,德国学者黑格尔撰写的《学校法学》一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
A.错误
B.正确
4.教育法律权利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它通常有的表现形式是行为权、要求权、利益权。
A.错误
B.正确
5.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A.错误
B.正确
6.教育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
A.错误
B.正确
7.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和客体。
A.错误
B.正确
8.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为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 和法律的公布。
A.错误
B.正确
9.《教育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A.错误
B.正确
10.教育法的适用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严格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行事,使教育法得以实施的活动。
A.错误
B.正确
11.要成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需要具备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即要具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A.错误
B.正确
12.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有公民、机构和组织、国家。
A.错误
B.正确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