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18春在线作业1-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下限是()岁
A.14
B.16
C.18
D.28
2.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于()成立
A.1980-6-1
B.1981年6月
C.1982年6月
D.1983年6月
3.我国主要城市中流动人口犯罪率最高的是()
A.北京
B.上海
C.深圳
D.广州
4.大部分流动人口来自()
A.城市
B.农村
C.外省
D.本地区
5.5.我国观点,对于现代化与犯罪的关系,我国学者提出()观点。
A.肯定论
B.否定论
C.同步论
D.直接关系论
6.建国后,我国第四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在()。
A.50年代初
B.60年代初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
7.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范围是()
A.14周岁至16周岁
B.14周岁至18周岁
C.12周岁至18周岁
D.16周岁至18周岁
8.哪一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
9.4.犯罪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按照整体和部分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
A.综合预测、类型预测、单项预测
B.宏观预测、微观预测
C.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
D.整体预测、个体预测
10.提出“自然犯罪”概念的是()。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菲利
D.加罗法洛
11.城市流动人口的人员成分大多是()
A.农民
B.白领
C.服务员
D.工程师
12.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
A.高技术犯罪
B.暴力犯罪
C.经济犯罪
D.有组织犯罪
13.改革开放初期以后的新时期,从犯罪人的年龄来看,占比例较大的犯罪类型是()。
A.老年人犯罪
B.女性犯罪
C.在校生犯罪
D.青少年犯罪
14.家庭教育不当与暴力犯罪密切相关,不属于家庭教育不当的主要表现形式的为()。
A.溺爱型
B.放任型
C.粗暴型
D.管教过严型
15.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以科学方法进行犯罪预测的是比利时统计学家()。
A.阿道夫.凯特勒
B.荷莱
C.沃纳
D.布鲁斯
16.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学术著作的作者是:
A.拉斐尔.加罗法洛
B.切萨雷.龙勃罗梭
C.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17.以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为主要特征的犯罪类型是
A.经济犯罪
B.暴力犯罪
C.毒品犯罪
D.财产犯罪
18.()是指一切违反性道德规范,破坏人伦传统和社会秩序,受到相关法律、道德、风俗、等惩罚,禁止和谴责的性行为。
A.广义的性犯罪
B.性越轨行为
C.狭义的性犯罪
D.性罪错行为
19.西方发达国家较我国计算机犯罪突出,主要是因为()
A.计算机犯罪不易被及时发现
B.计算机犯罪的隐蔽性
C.我国计算机总体普及较低
D.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
20.如下哪一选项不是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
A.限制流动人口
B.促进城市化建设与推动农村经济化改革并举
C.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并重
D.强化基本培训辅导
二、 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流动人口正当利益被侵犯以及相对歧视性境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城市用工环境恶劣,流动人口人身财产安全没有切实保障
B.社会保障机制缺失,流动人口无法享受持续性的劳动保障体系
C.易受地域文化歧视
D.个人法制观念淡薄
2.我国财产犯罪的犯罪主体以()居多。
A.女性
B.青少年
C.流动人口
D.社会闲散人员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
A.互联网络地址
B.域名
C.网络资源目录管理
D.有关的信息服务
4.从加强流动人口的培训与教育的层面而言,应注意()
A.强化政治法律知识与社会公德教育
B.加强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培训
C.注意监控群体心理动态与及时辅助疏导
D.化解不良社会心理
5.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A.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B.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行为,违反社会秩序
C.利用互联网进行诈骗
D.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
6.对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定性分析,包括以下()
A.城乡经济结构失衡与人员心理失范
B.社会管理手段不足与行为控制弱化
C.相对利益被侵犯及地域歧视感加深
D.文化综合素质低与个人法制观会淡薄
7.通过网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犯罪方式,此类犯罪俗称“网络黄毒”,对社会的毒化大大超过以往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的犯罪。这是缘于()
A.淫秽色情的信息量大
B.形式多样,互动性强
C.内外勾结,跨时空犯罪
D.犯罪成本低,收获暴利
8.下列属于青少年犯罪类型的有()
A.从属性犯罪
B.团伙性犯罪
C.报复型犯罪
D.冲动型犯罪
E.无知型犯罪
9.犯罪社会学,是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犯罪的社会()进行研究而形成的犯罪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体系。
A.本质
B.现象
C.原因
D.对策
10.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把犯罪进行分类()。
A.暴力性犯罪行为
B.蓄谋性犯罪行为
C.突发性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三、 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计算机犯罪具有高智能性,这是计算机犯罪的基本特征
A.错误
B.正确
2.从作案时间来看,强奸案多发生于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其中尤以夏季为最;抢劫则由以前多发生于年初岁末转为无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A.错误
B.正确
3.在财产犯罪中,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犯罪通常具有可预防性。
A.错误
B.正确
4.人类性行为不仅是性生理本能的反映,而且是包括、情感、道德形态影响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A.错误
B.正确
5.卖淫嫖娼已然成为一个严重地社会问题。
A.错误
B.正确
6.公安机关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财产犯罪活动,把对财产犯罪高发、易发时间和地点的管理经常化、制度化。
A.错误
B.正确
7.犯罪人类学派认为犯罪人在生理上具有天生性,之后众多学者对于犯罪个体与生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出体型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遗传因素与犯罪有着关联。
A.错误
B.正确
8.一直以为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的计算机犯罪认为计算机犯罪就是与计算机有关的一切犯罪
A.错误
B.正确
9.正常、合法的性行为仅限于夫妻之间,理应是灵与肉的结合,既是生理欲求所致,又是情感交流所需。
A.错误
B.正确
10.财产犯罪中的公私财产不包括电力、煤气、技术成果等无形的财务。
A.错误
B.正确
11.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最为主要的是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A.错误
B.正确
12.贫富差距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经济根源,是财产犯罪滋生的重要原因。
A.错误
B.正确
13.在年龄方面,26-35岁的青年人是被暴力犯罪加害的重点群体,以此群体为界点,随着被害人年龄的降低或增高,其为暴力犯罪加害的可能性也开始分别减小。
A.错误
B.正确
14.总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含在总体犯罪现象之中,它们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A.错误
B.正确
15.德国犯罪学家、被害人学家先驱汉斯·冯·亨梯最先提出被害人与犯罪人存在一种互动关系。
A.错误
B.正确
16.从城乡分布来看,杀人、强奸行为的发案率,农村高于城市,而流氓斗殴行为则是城市高于农村。
A.错误
B.正确
17.具有短期明确往来目的的流动人口包括在流动人口犯罪研究的目标对象中。
A.错误
B.正确
18.被害的诱发性是指被害人的诱惑、刺激等行为具有诱发犯罪的驱动性。
A.错误
B.正确
19.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这一点是其他类型的犯罪根本无法比拟的
A.错误
B.正确
20.现代化与犯罪率之间并非直接关联,现代化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关键是揭示现代化的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
A.错误
B.正确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