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18春在线作业1-0007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德育思想管理即指通过各种方式统一( )德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掌握德育理论,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观念,充分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A.班主任
B.全员
C.政教老师
D.学校管理人员
2.教学比其它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更具有时间上的经常性,内容上的丰富性,教育影响的自然性和育人作用的( ) ,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A.广泛性
B.深刻性
C.长期性
D.基础性
3.搞好德育工作,除要在德育表层诸如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体制、德育投入、德育过程、方法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应注意解决深层次问题,即( )问题。
A.德育意识
B.德育理念
C.德育思想
D.德育理论
4.目标的确立应根据教育目的,要符合学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班集体的目标必须体现马卡连柯说的( )原则。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方向,远大的志向,使学生看到前途和充满希望。
A.“深入浅出”
B.“最近发展区”
C.“前景路线”
D.“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5.德育对社会生产的间接作用即指德育以( )为中介而对社会生产所给予的影响作用。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关系
C.精神文明
D.人才培养
6.德育价值能不能实现,德育地位能不能保证,是与人们的认识及( )是分不开的。
A.实际努力程度
B.观念
C.所持有的德育理念
D.生活经验
7.对于德育的地位,本书的编写者认为以( )来言说较为合适。
A.“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B.首要地位
C.关键地位
D.核心地位
8.德育的性质既包含育德之性,也包括
A.教化之性
B.教养之性
C.陶冶之性
D.提升之性
9.下列关于品德修养与德育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德育属于品德修养范畴
B.品德修养与德育同义
C.德育是个人进行品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
D.个人进行品德修养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
10.教育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爱 ,就在于它的( )。
A.陶冶性
B.教育性
C.深刻性
D.真实性
二、 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品德(德或德性)具有许多种意蕴,下列选项中属于品德具有的意蕴的是()。
A.是人在为人处事方面有“得”(内在性的)而成的东西
B.是人所比较稳定持久操守的为人处事方面的意义、义务和言行规范
C.是一种性格化了的东西
D.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个性品质
2.教育能力是班主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具体表现哪几个方 面?()
A.较强的组织能力,组织班集体并善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B.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有熟练地向学生讲解的能力
C.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
D.一定的科研能力
3.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应该具有跨越历史时空的概括性,反映古今中外德育共有的本质特性,应该既具有抽象性,又具有跨越历史时空人涵盖性,具有恒久的符合德育本性的认知意义。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
A.体现了德育概念的抽象性和涵盖性
B.利于给德育的理性思考及理论建构提供无限的历史空间
C.使人类社会对德育现象的释说具有较强的学理意义
D.更好地触及和利用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德育宝藏
4.本书的编写者认为广义的德育除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涉及人生成长生活的其它品德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哪几项?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法制教育
D.生命教育
5.人在实际的生活中,对外在的各种影响并不是被动的来加以反映,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给予的影响。人们在面对给予他的影响的同时,往往总是以自身已有的( )对其给予审视、比较,进行判断、筛选。
A.经验
B.知识
C.情感倾向
D.生活观念
6.德育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即要努力做到
A.要重视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B.各个要素之间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
C.要注意知、情、意、行全面培养
D.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重点
7.本书的编写者认为,当代德育内容的建构,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的几个问题是()。
A.传统与现代
B.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C.“一元”与“多元”
D.“绝对”与“相对”问题
8.爱的理智性要求教师对待 学 生 的 爱要有( )。
A.明确的目的性
B.正确的是非标准
C.富有冷静的判断
D.要有耐心的期待
E.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9.良好的人际关系对( )都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A.班集体的团结
B.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性
C.学生个性和健康发展
D.学生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10.德育在展现它的社会功能的同时,还展现出对人的发展的巨大功能,具体体现在()
A.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功能
B.满足个体精神需要享受功能
C.滋养品德、陶冶情操的功能
D.训练和激励行为的功能
三、 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意义引领——一个关于人在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理想事业、自由幸福、友谊爱情等方面“怎样才有意义,怎样才值得”的问题领域,这些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的“旨趣”所在,但是它并不是道德的一个重要领域。
A.错误
B.正确
2.中国近代教育中出现的训导、训育和教导等概念,其意所指也大都含有德育之意,可以说是“德育”的别称。
A.错误
B.正确
3.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德育程序”或“德育操作阶段”的实践模式,除了显现自身的操作特点外,都不是经常有效的,即使是有影响的教育模式,也往往被实践证明不是最为有效的,他们所确立的操作程序总是在千变万化的现实中显得僵化。
A.错误
B.正确
4.并不否认道德和道德教育,但却认为道德需通过知识来获得。因此,更加注重知识的作用。这种观点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又演化为智育第一论。此种观点是法律决定论德育地位观的代表性观点。
A.错误
B.正确
5.人的体验和感悟就是动用全身心的因素来对内在社会价值因素进行比较筛选的过程。
A.错误
B.正确
6.教育的人道性并不等于教育的社会性,并不是以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来取代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A.错误
B.正确
7.集体舆论是影响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无论是正确的舆论还是不良的集体舆论都是班级德育有效性的必要基础。
A.错误
B.正确
8.品德在生活的表现中,不具有层次高低和性质好坏(善与不善)之别。
A.错误
B.正确
9.人的心理既是思想品德“内化”的内在机制,也是思想“品德”外化的表现形式,所以,学校德育不应忽视学生的心理 问题。
A.错误
B.正确
10.一个学校如果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开展一些必要的专门的德育活动,本无可厚非,可把它作为德育实践的主要方式时,把它作为衡量是不是重视德育的主要标准时,就把德育和德育实践引入了误区。
A.错误
B.正确
11.从管理与教育、激励的相互关系来看,注重它们的相互结合有利于为各自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有利于使各自的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
A.错误
B.正确
12.在学校教育中,以班级为主要形式的教学集体,蕴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和巨大的教育能量,是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和谐健康发展 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A.错误
B.正确
13.非正式团体的存在及其活动,对班集体的建设发展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带有不同的影响。尤其当一个集体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时,非正式团体的影响往往更为突出,有时甚至大于教师的的影响。
A.错误
B.正确
14.在实践中,即要重视强化安排好德育过程,重视德育过程,又要防止单纯用德育过程代替德育效益的倾向。重过程轻效益不好,重效益轻过程也难达到目的。
A.错误
B.正确
15.人总是按其所获得和所确立的为人处事的意义、义务和规范来生活,尽管各自的选择有别,但大都如此。人的德性总是贯穿人的生活和为人处事的活动中。
A.错误
B.正确
16.如果教师不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如科学的人才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整体发展的质量观,尤其注意树立新的学生观,他所采用的德育方法必然不科学,容易导致不良的后果。
A.错误
B.正确
17.教学的德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全体教学人员的不懈努力。所以在领导和管理上应不断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示范作用。
A.错误
B.正确
18.德育一定要保持与学生的心理联系,千万不能中断或割裂与学生的心理联系,当德育与学生的心理联系中断之后,德育也就难以体现它的生命力。
A.错误
B.正确
19.对教师来说,在实践上对教育爱的有效体现,就是注重方式方法上的问题,并不注重对教育爱的思想要求的领悟和认识。
A.错误
B.正确
20.学校的德育管理不仅包含对学校整体德育的规范,也含有对教育对象日常行为的必要规范,并且伴有相关的监督检查及必要的奖惩措施
A.错误
B.正确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