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春福师《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二【参考答案】

作者:佚名 字体:[增加 减小]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8-07-11 12:16

福师《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二 -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等属于( )。 A.文学哲学 B.文
福师《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二 -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等属于( )。
A.文学哲学
B.文学社会学
C.文学心理学
D.文学符号学
 
 
2.( )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A.诗
B.小说
C.剧本
D.散文
 
 
3.( )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识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A.意识
B.无意识
C.灵感
D.直觉
 
 
4.( )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意义只需要从文本去寻求而无需借助于外部因素加以说明。
A.心理学批评
B.语言学批评
C.文化批评
D.审美批评
 
 
5.(  )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A.现实型文学
B.理想型文学
C.象征型文学
D.想象型文学
 
 
6.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其中,( )是指在某一特定文本中,作家融进的情感虽是确定的,但在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那儿,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A.作品形象的异变
B.情感的异变
C.思想观念的异变
D.作品情节的变异
 
 
7.( )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A.心理学批评
B.语言学批评
C.文化批评
D.审美批评
 
 
8.( )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A.共鸣
B.净化
C.领悟
D.延留
 
 
9.意大利语的柔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这两个例子体现了( )。
A.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B.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D.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的关系
 
 
10.( )就是把过去的经验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或意念)在某种新刺激下唤醒,再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A.灵感
B.直觉
C.想象
D.联想
 
 
11.( )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A.伦理道德批评
B.社会历史批评
C.审美批评
D.心理学批评
 
 
12.( )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式。
A.比喻
B.象征
C.倒装
D.歧义
 
 
13.(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A.伦理道德批评
B.社会历史批评
C.审美批评
D.心理学批评
 
 
14.( )是艺术构思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其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A.想象
B.联想
C.直觉
D.灵感
 
 
15.( )是指读者由于作品意蕴的感染,而继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A.共鸣
B.净化
C.领悟
D.延留
 
 
二、 多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根据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 )这些要素或环节构成。
A.世界
B.作者
C.作品
D.读者
 
 
2.创作动机的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 )。
A.由作家的内在需要所鼓动
B.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
C.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
D.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3.小说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它的基本特征有( )。
A.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B.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C.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D.最强调韵律性
 
 
4.从文学心理学角度讲,回忆的发生是外在刺激或内在需要与创作中心意念挂钩时的神经传导活动。常见的回忆方式有( )。
A.直接回收法
B.挨次扫描法
C.按层次推论
D.深沉思索
 
 
5.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 )。
A.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B.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C.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D.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所指的对象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优秀的叙事文学是用话语重构世界,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6.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包括回忆和沉思,(  )等内容。
A.想象与联想
B.灵感与直觉
C.理智与情感
D.意识与无意识
 
 
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这些心境产生的原因有( )。
A.社会生活状况
B.个人境遇
C.读者的身体状况
D.自然环境因素
 
 
8.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有( )。
A.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B.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C.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D.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9.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充当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作品的状况。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需要( )。
A.足够的材料和感情积累
B.特殊的气氛和契机
C.综合心力的开发
D.先天的禀赋、气质,以及后天的本领、技巧
 
 
10.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反映现实和表现审美感受方面的不同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 )这几种类型。
A.现实型文学
B.理想型文学
C.象征型文学
D.想象型文学
 
 
11.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包括( )。
A.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B.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C.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D.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12.移情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或者“输入”对象从而体验到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以下体现移情的有(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色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3.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产品,因而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包括( ),以及宗教价值、哲学价值等方面。
A.民俗学价值
B.社会学价值
C.历史学价值
D.政治学价值
 
 
14.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包括( )。
A.它是作家心灵的一种领悟
B.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
C.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介质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
D.艺术发现的结果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或事件),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形成一个新的创造物
 
 
15.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 ),以及艺术交往论,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A.文学活动论
B.文学反映论
C.艺术生产论
D.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三、 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A.错误
B.正确
 
 
2.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由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构成。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
A.错误
B.正确
 
 
3.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A.错误
B.正确
 
 
4.艺术概括的定义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个别特殊即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到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A.错误
B.正确
 
 
5.作为概念,艺术真实的内涵可作如下简要表述: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知和感悟,具有审美价值意义的真实。
A.错误
B.正确
 
 
6.叙事的表层结构是指超出具体叙述内容的内在意义关系,即具体的叙述话语与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的深层意义关系。
A.错误
B.正确
 
 
7.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A.错误
B.正确
 
 
8.作家、艺术家应该体验人民的生活,了解人民的愿望,认清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作用,才能更好地和人民站在一起,从事为人民服务的文学创作。
A.错误
B.正确
 
 
9.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通过画面来表达情感,虽不言情,而情藏景中。
A.错误
B.正确
 
 
10.文学创造的材料不是储存在其内心的一种精神现象(或记忆中的表象),而是独立于创造者(作家)之外的物质现象。
A.错误
B.正确
 
 
11.中国画强调抓住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构筑视觉意象,中国抒情诗也常常借用这种方法,用简洁的画面描写来象征性地表现。但是,抒情诗的画面往往比绘画更多主观色彩,常通过一些点明情感性质的词语赋予景物主观色彩。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很好的例子。
A.错误
B.正确
 
 
12.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一致与不一致的情况,前者为顺向相应,后者为逆向遇挫。真正伟大的作品在被阅读过程中应该完全顺向相应。
A.错误
B.正确
 
 
13.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基本特征。
A.错误
B.正确
 
 
14.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不断进行探索和实验的一个过程,这里,既有对资产阶级艺术的继承和“扬弃”,更有对社会主义文学独特的艺术规律的实验和探索。
A.错误
B.正确
 
 
15.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A.错误
B.正确
 
 
16.符号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其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A.错误
B.正确
 
 
17.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这种新理论被称作“叙事学”。
A.错误
B.正确
 
 
18.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因此,抒情性作品中不能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不能有抒情成分。
A.错误
B.正确
 
 
19.文本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即“故事”内容本身的时间。故事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即“讲”的时间。
A.错误
B.正确
 
 
20.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这些刺激和信息通过记忆的方式被作家储存于大脑之中,成为组建个人心理生活(或精神现象)并使之流动的最小单元。
A.错误
B.正确
 
Tag:  

作业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论文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合作加盟: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30-24:00(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