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春福师《德育论》在线作业一【参考答案】

作者:佚名 字体:[增加 减小]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8-07-07 20:27

福师《德育论》在线作业一 -0005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A.政治教育 B.道德教育 C.思想教育 D.法制教育
福师《德育论》在线作业一 -0005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A.政治教育
B.道德教育
C.思想教育
D.法制教育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阶级矛盾
B.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矛盾
C.敌我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区别社会主义德育原则和一切剥削阶级德育原则的根本标志是( )。
A.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原则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C.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哪一位教育家说的( )
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5.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全员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管理活动,这体现现代德育管理的那一原则( )
A.方向性
B.教育性
C.民主性
D.整体性
 
 
6.人生观、世界观已初步形成是在哪一年龄阶段(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初期
 
 
7.从系统观来看德育过程,( )仍然是德育系统运作过程的主要控制者或发轫者。
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C.思想家
D.教育家
 
 
8.德育课程的根本特征在于( )
A.寓教于乐
B.育德性
C.授业
D.解惑
 
 
9.( )认为儿童道德推理的发展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行发展的关系。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莱士特
D.包若维奇
 
 
10.德育过程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是( )
A.制定德育内容
B.研究德育方法
C.揭示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
D.寻到德育目标
 
 
11.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通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这表明( )。
A.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
B.德育目标具有层次性
C.德育目标顾及了年龄特征
D.德育目标具有超前性
 
 
12.( )是衡量和评价德育工作的唯一尺度。
A.德育目标
B.德育方法
C.德育原则
D.德育内容
 
 
13.由于学生知、情、意、行几个因素发展不平衡,所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要注意( )。
A.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B.抓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C.抓薄弱环节、因材施教
D.引导学生锻炼意志
 
 
14.最早提出集体教育的是哪一位教育家( )。
A.陶行知
B.马卡连科
C.苏霍姆林斯基
D.布鲁纳
 
 
15.何者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
D.社会实践活动
 
 
16.传统伦理观念的基本特征是( )
A.唯物主义的伦理原则
B.自由主义的伦理原则
C.客观主义的伦理原则
D.超自然主义的伦理原则
 
 
17.在西方个性发展理论中与品德发展关系最密切的理论是( )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莱士特
D.艾里克森
 
 
18.品德评测的指标只能以( )要求为参照加以设计。
A.德育内容
B.德育方法
C.德育评价
D.德育目标
 
 
19.社会意识对德育产生制约影响作用的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
A.德育结构
B.德育目标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20.德育过程所依据的是哪一种规律( )
A.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发展规律
B.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C.个体的认识活动规律
D.受教育者生理发展的规律
 
 
二、 多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A.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B.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C.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德育
D.要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
 
 
2.以下属于制约现代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主要因素的是( )
A.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B.受教育者的发展
C.思想品德心理特点
D.教育世界观的因素
 
 
3.坚持现代德育管理的民主性,对于学校高层管理者来说,必须做到()
A.发扬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
B.与被管理者平等相处
C.把权力紧紧握在自己手中,不把权力交给职工代表大会
D.自觉接受被管理者的监督
 
 
4.德育论与()等学科发生关系。
A.伦理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美学
 
 
5.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有:
A.观察
B.谈话
C.分析书面材料
D.调查研究
 
 
6.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校应当有效地组织好教育性活动和交往:
A.要明确活动和交往的目的性
B.活动与交往的公益性
C.活动与交往的集体性
D.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7.我国德育论研究的任务包括:
A.探索德育活动的规律
B.揭示德育本质
C.帮助德育工作者掌握德育理论指导德育实践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
 
 
8.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是:
A.家长要有教育子女的义务感、责任感,要有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B.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
C.严爱结合,要求统一
D.尊重和信任孩子
 
 
9.以下属于隐性德育课程的特征的是( )
A.影响的间接性
B.影响的潜隐性
C.范围的广阔性
D.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
 
 
10.实现理想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现在( )
A.乐天安命,顺其自然,回避社会和人生矛盾,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B.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地去完成各项任务
C.艰苦朴素,勤劳节俭,抵制和反对剥削阶级腐朽生活作风的侵蚀
D.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专业知识
 
 
11.如何做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A.要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B.严格要求学生
C.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激发其上进心
D.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2.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三级运行方式包括()。
A.社会德育管理运行
B.校级德育管理运行
C.学校中层德育管理的运行
D.班级德育管理的运行
 
 
13.学校在德育网络中的作用包括( )
A.导向作用
B.调节作用
C.物质文明辐射作用
D.精神文明辐射作用
 
 
1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上,个人的价值包括()
A.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
B.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C.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
D.社会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存在,便没有社会存在
 
 
15.德育网络的沟通方式包括( )
A.联系会议
B.互访
C.通讯联系
D.编印刊物
 
 
三、 判断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德育目标所制约。
A.错误
B.正确
 
 
2.优良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需一两次说理教育或锻炼就能完成的。
A.错误
B.正确
 
 
3.体育教学也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影响,其突出的德育作用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性、勇于拼搏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优良品德。
A.错误
B.正确
 
 
4.青少年本身认识水平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导致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
A.错误
B.正确
 
 
5.德育论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A.错误
B.正确
 
 
6.德育论的任务就是指导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A.错误
B.正确
 
 
7.奴隶社会的德育内容是“三纲”、“五常”、厌恶劳动,鄙视劳动人民。“三纲”“五常”成为我国奴隶社会最主要的德育内容。
A.错误
B.正确
 
 
8.少年期是指十四、十五岁到十七、十八岁这一阶段,即高中阶段。这阶段品德发展的特点是成熟性。
A.错误
B.正确
 
 
9.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活动有其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所以它能够离开社会大系统单独存在。
A.错误
B.正确
 
 
10.现代德育的的变化表现在德育作用的变化、德育结构的变化、德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德育社会地位变化
A.错误
B.正确
 
 
11.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A.错误
B.正确
 
 
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斯巴达把培养德性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
A.错误
B.正确
 
 
13.中国古代德育中的“仁”“爱”思想本质上是为封建专制制度服务的,但是其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无疑是有批判继承价值的。
A.错误
B.正确
 
 
14.德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德育有其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从多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发展阶段的成果,包括德育思想、内容、原则、方法等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
A.错误
B.正确
 
 
15.德性或品德表现于个体特性。
A.错误
B.正确
 
Tag:  

作业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论文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合作加盟: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30-24:00(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