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学习中心: 专 业: 实验一:水泥实验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内容 : 第 1 部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测定 实验仪器、设备: 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1)实验
姓 名:
学习中心:
专 业:
实验一:水泥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第1部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测定
实验仪器、设备:
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1)实验原理:
(2)实验数据及结果
2、水泥凝结时间测定
(1)实验原理:
(2)实验数据及结果
第2部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
1、实验依据:
2、实验仪器、设备:
3、实验数据及结果
水泥检验项目合格性评定:
(1)水泥的凝结时间是否符合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2)水泥胶砂强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实验二:混凝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配合比信息:
1.基本设计指标
(1)设计强度等级
(2)设计砼坍落度
2.原材料
(1)水泥:种类 强度等级
(2)砂子:种类 细度模数
(3)石子:种类 粒 级
(4)水:
3.配合比:(kg/m3)
三、实验内容:
第1部分: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测定和评价
1、实验仪器、设备:
2、实验数据及结果
第2部分: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
1、实验仪器、设备:
2、实验数据及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
(1)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2)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实验三:水准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内容:
1、实验仪器、工具:
2、水准仪的操作程序:
3、实验数据及结果
水准测量记录表
注:表中相关数据计算公式需参考相关文献《测量学》或辅导资料三。
实验四: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
一、全站仪的特点:
(1)
(2)
(3)
(4)
二、全站仪的构造:
三、全站仪的测量结果:
学习中心:
专 业:
实验一:水泥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第1部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测定
实验仪器、设备:
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1)实验原理:
(2)实验数据及结果
不变水量法 | |
用水量W(mL) | |
试锥沉入值S(mm) | |
标稠用水量P(%) P= 33.4—0.185S |
(1)实验原理:
(2)实验数据及结果
凝结 时间 |
初凝时间: min |
终凝时间: min |
第2部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
1、实验依据:
2、实验仪器、设备:
3、实验数据及结果
材料用量 (g) |
水泥 | 标准砂 | 水 | ||||||
龄期 | 28天 | ||||||||
抗折强度 | 试件编号 | 1 | 2 | 3 | |||||
强度,MPa | |||||||||
代表值,MPa (计算方法见PPT) |
|||||||||
抗压强度 | 试件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
破坏荷载(Fi),kN | |||||||||
强度(Ri),MPa (Ri=Fi×1000/A,其中A=1600mm2) |
|||||||||
代表值,MPa (计算方法见PPT) |
|||||||||
水泥检验项目合格性评定:
(1)水泥的凝结时间是否符合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2)水泥胶砂强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实验二:混凝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配合比信息:
1.基本设计指标
(1)设计强度等级
(2)设计砼坍落度
2.原材料
(1)水泥:种类 强度等级
(2)砂子:种类 细度模数
(3)石子:种类 粒 级
(4)水:
3.配合比:(kg/m3)
材料 | 水泥 | 砂 | 碎石 | 水 | 水灰比 | 砂率 |
1m3用量(kg) | 475 | 600 | 1125 | 200 | 0.42 | 35% |
称量精度 | ±0.5% | ±1% | ±1% | ±0.5% | -- | -- |
15L用量(kg) | 7.125 | 9.0 | 16.875 | 3 | 0.42 | 35% |
三、实验内容:
第1部分: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测定和评价
1、实验仪器、设备:
2、实验数据及结果
工作性参数 | 测试结果 |
坍落度,mm | |
粘聚性 | |
保水性 |
第2部分: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
1、实验仪器、设备:
2、实验数据及结果
试件编号 | 1# | 2# | 3# |
破坏荷载F,kN | |||
抗压强度![]() 其中( ![]() |
|||
抗压强度代表值,MPa |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
(1)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2)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实验三:水准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内容:
1、实验仪器、工具:
2、水准仪的操作程序:
3、实验数据及结果
水准测量记录表
测站 编号 |
点号 | 后尺下丝 | 前尺下丝 | 标尺读数 | 后尺—前尺 |
高差 中数 |
高差 改正 |
高程 | |
后尺上丝 | 前尺上丝 | ||||||||
后视距 | 前视距 | 后尺 | 前尺 | ||||||
视距差 | ∑d | ||||||||
1 | 13.650 | ||||||||
1.234 | 0.960 | 0.274 | |||||||
2 | |||||||||
0.823 | 1.442 | -0.619 | |||||||
3 | |||||||||
1.638 | 1.166 | 0.472 | |||||||
4 | |||||||||
1.135 | 1.257 | -0.122 | |||||||
|
13.650 |
实验四: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
一、全站仪的特点:
(1)
(2)
(3)
(4)
二、全站仪的构造:
三、全站仪的测量结果:
测量项目 | 测试结果 |
角度测量 | |
距离测量 | |
坐标测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