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科)》22年3月作业考核【标准答案】

作者:佚名 字体:[增加 减小]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2-03-07 10:3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科)》22年3月作业考核-0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80 一、单选题 (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信念是认知、情感和()的有机统一体。 A.理性 B.智慧 C.意志 D.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科)》22年3月作业考核-0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80
一、单选题 (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信念是认知、情感和()的有机统一体。
A.理性
B.智慧
C.意志
D.精神
 
2.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首先是()。
A.农民意志的体现
B.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
C.中国共产党意志的体现
D.各阶级意志的体现
 
3.中国革命道德发端于()。
A.五四运动前后
B.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C.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D.社会主义革命
 
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
A.计划经济
B.竞争经济
C.法治经济
D.泡沫经济
 
5.“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等思想表达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
A.提倡人伦价值,正视道德义务
B.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C.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D.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6.()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A.贵人相助
B.艰苦奋斗
C.机缘巧合
D.天时地利
 
7.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一致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
B.二者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二者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D.二者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体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8.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应当坚持()优先原则。
A.道德思维
B.经济思维
C.政治思维
D.法律思维
 
9.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是在()。
A.1982 年宪法
B.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10.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四个自信”的是()。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文化自信
D.法治自信
 
11.“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A.勤劳勇敢
B.爱好和平
C.自强不息
D.团结统一
 
12.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是()。
A.法律执行
B.法律适用
C.法律制定
D.法律遵守
 
13.下列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包括()。
A.树立法律信仰
B.宣传法律知识
C.维护社会秩序
D.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4.网络生活中更要求人们形成道德自律是因为网络生活的()。
A.信息广泛性
B.方便快捷
C.虚拟性
D.覆盖面广
 
15.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
A.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B.心理现象
C.政治现象
D.经济现象
 
16.“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
A.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B.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C.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D.共同合作的道德原则
 
17.下列价值观中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是()。
A.文明
B.自由
C.富强
D.爱国
 
18.“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体现了()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A.诚实守信
B.爱岗敬业
C.服务群众
D.奉献社会
 
19.“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当代精神中的()。
A.载人航天精神
B.抗震救灾精神
C.劳模精神
D.奥运精神
 
20.()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关系
B.经济关系
C.风俗习惯
D.社会舆论
 
21.下列选项中,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产生于主体的需要和客观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
B.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C.对人为什么活着的基本观点
D.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22.李某因与邻居王某吵架被打,发誓报仇,欲将王某的工场焚烧。一日拂晓,李某潜入工场,在其点着火后,即听到外面狗叫声,怕被人发现,感到事已难成,遂将火踩灭。李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23.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
A.享乐主义人生观
B.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
C.为人民服务人生观
D.拜金主义人生观
 
24.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表述哪个是正确的()。
A.法治的核心是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
B.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同
C.实现了法制,就不会出现牺牲个案实体正义的情况
D.治要求法律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这意味着法律取代了其他社会调整手段
 
25.毛泽东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祖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根据这一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
A.与国际社会接轨
B.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
C.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D.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6.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四个全面”的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依法治国
C.全面坚持党的领导
D.全面深化改革
 
27.某甲现年17岁,父母早逝,主要靠自己外出做工维持生活,应视其为()。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D.相对民事行为能力人
 
28.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以下哪个提法是不正确的()。
A.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C.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D.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防止以德治国产生过大影响
 
29.“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
A.自然性
B.社会性
C.抽象性
D.生物性
 
30.社会理想反映社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A.大多数人
B.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某一集团
D.同一阶级
 
二、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31.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
 
32.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终止。()
 
33.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4.尊重法律权威,既要尊重一般法律的权威,更要尊重宪法至上的权威。()
 
35.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6.精神对于提升民族国家的综合国力能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37.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是不一致的。()
 
38.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是处理好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39.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好和平。()
 
40.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
 
三、简答题 (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
41.请论述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42.请简述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Tag:  

作业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论文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合作加盟: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30-24:00(工作日)